时间: 2025-05-07 07:30:0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7 07:30:03
大酺·越调春雨
作者:周邦彦
对宿烟收,春禽静,飞雨时鸣高屋。
墙头青玉旆,洗铅霜都尽,嫩梢相触。
润逼琴丝,寒侵枕障,虫网吹黏帘竹。
邮亭无人处,听檐声不断,困眠初熟。
奈愁极顿惊,梦轻难记,自怜幽独。
行人归意速。最先念流潦妨车毂。
怎奈向兰成憔悴,卫玠清羸,等闲时易伤心目。
未怪平阳客,双泪落笛中哀曲。
况萧索青芜国。红糁铺地,门外荆桃如菽。
夜游共谁秉烛。
夜晚的烟雾渐渐散去,春天的鸟儿静悄悄地,偶尔传来飞雨击打高屋的声音。
墙头的青玉旆在春风中摇曳,铅霜已被洗净,嫩芽相互碰触。
春雨滋润琴弦,寒气侵袭枕头,虫网在竹帘上轻轻摇动。
没有人经过的邮亭,听着檐下的水声不断,困倦的睡意刚刚沉沉入梦。
愁苦让我惊醒,梦境模糊难以记起,独自怜惜这寂寥。
行人归来的意愿很急切。最先想起雨水阻碍了车轮。
可怜的是向兰(指兰亭)已显憔悴,卫玠(古代书生)也显得清瘦,平日里容易伤感。
不怪平阳的旅客,因为他在笛声中泪流满面。
更何况萧索的青芜之国,红色的花瓣铺满地,门外的荆桃像豆子一般。
夜晚游玩时,又有谁来点亮烛火呢?
作者介绍:周邦彦(1056年-1121年),字美成,号清真,江苏苏州人。是宋代著名的词人,擅长越调,作品多以细腻的情感和优美的意象著称。他的词风典雅、婉约,常表现个人情感。
创作背景:此词写于春雨绵绵的时节,表达了词人对春天的感受和对孤独的思考,反映了当时社会环境的萧瑟与人情的冷暖。
《大酺·越调春雨》是一首描绘春雨与孤独情绪的词作。开篇描绘了春天的宁静和细腻,烟雾散去,鸟儿沉寂,飞雨敲打着屋顶,给人一种清新和安静的感受。墙头的青玉旆象征着春天的生机,而“嫩梢相触”则展现了春雨给新生事物带来的滋润。
接下来的描写更为细腻,春雨润物细无声,琴丝被滋润,寒气渗透枕头,虫网轻拂竹帘,营造出一种温柔而又略显凄凉的氛围。邮亭的无人处,听着檐下的水声,词人感到一阵困倦,似乎在思索着什么深沉的事情。
随着情感的推进,词人愁苦的情绪开始浮现,“奈愁极顿惊”,梦境的模糊和孤独的自怜交织在一起,展现出一种无奈的孤寂。行人的归意急促,流潦阻碍了车轮,暗示着生活的无常与变迁。
最后,词人提到“未怪平阳客”,表达了对过往的感慨与惋惜,泪水在笛声中流淌,愈发显得悲伤。最后的意象“夜游共谁秉烛”,更是将人的孤独感推向高潮,反映出一种深沉的内心世界。
整首词在描绘自然景象的同时,深刻地反映了人内心的情感波动,展现了周邦彦细腻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人生哲思。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整首词通过细腻的春雨描写,表达了词人内心的孤独与思索,展现了对美好春天的珍惜与怀念,同时也反映了生活的无常和人情的冷暖,充满了淡淡的哀愁和哲思。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的“春禽”指的是什么?
A. 春天的花朵
B. 春天的鸟儿
C. 春天的雨水
D. 春天的风
词中提到的“流潦”是指什么?
A. 雨水汇聚
B. 风吹草动
C. 花开花落
D. 人来人往
“夜游共谁秉烛”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
A. 喜悦
B. 孤独
C. 愤怒
D. 平静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推荐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