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词典

《丑奴儿慢》

时间: 2025-04-30 18:31:30

诗句

愁春未醒,还是清和天气。

对浓绿阴中庭院,燕语莺啼。

数点新荷翠钿,轻泛水平池。

一帘风絮,才晴又雨,梅子黄时。

忍记那回,玉人娇困,初试单衣。

共携手、红窗描绣,画扇题诗。

怎有如今,半床明月两天涯。

章台何处,应是为我,蹙损双眉。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18:31:30

原文展示:

丑奴儿慢
潘汾 〔宋代〕
愁春未醒,还是清和天气。对浓绿阴中庭院,燕语莺啼。数点新荷翠钿,轻泛水平池。一帘风絮,才晴又雨,梅子黄时。忍记那回,玉人娇困,初试单衣。共携手红窗描绣,画扇题诗。怎有如今,半床明月两天涯。章台何处,应是为我,蹙损双眉。

白话文翻译:

春天的愁绪尚未消散,天气依旧是清和的样子。在浓绿的阴影中,庭院里传来燕子的呢喃和黄莺的啼鸣。几点新荷如翠钿般轻轻漂浮在水面上。一帘的风絮,刚刚晴了又下雨,正是梅子成熟的季节。我忍不住回忆那次,娇美的她在初试单衣时的模样。我们曾一起在红窗前描绘绣品,画扇子上写诗。如今却是两地相隔,只有一床明月相伴。章台的何处,应该是为我而蹙损双眉。

注释:

  • 愁春未醒:指春天的愁绪没有消散。
  • 浓绿阴:指浓密的绿树形成的阴影。
  • 新荷翠钿:新长出的荷花如翠色钿子般美丽。
  • 梅子黄时:梅子成熟的季节。
  • 玉人娇困:形容美人娇弱,困倦的样子。
  • 章台:古代女子聚会的地方,这里指思念之处。

诗词背景:

  • 作者介绍:潘汾,宋代词人,以词风细腻著称,擅长描写细腻的情感和自然景色,常常融入个人的生活体验。
  • 创作背景:该词作写于春夏之交,表达了对美好回忆的思念与对现实的无奈。

诗歌鉴赏:

《丑奴儿慢》是一首充满情感与自然意象的词作,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作者对春天的眷恋与对往昔情感的追忆。开篇的“愁春未醒”便将读者带入一种淡淡的忧愁中,清和的天气却掩盖不了内心的愁苦。词中通过“浓绿阴中庭院”的描绘,营造出一种宁静而又生机盎然的春日氛围,燕语莺啼的声音更是增强了这种生动感。

随着词意的展开,作者回忆起与爱人一起度过的美好时光,感受到一种强烈的思念之情。那“初试单衣”的场景,描绘了美人娇嫩的身影,令人感到既温馨又惆怅。而“半床明月两天涯”的对比,恰如其分地表达了相思之苦,月亮虽明,但两人却相隔遥远,情感上的距离加深了对彼此的思恋。

整首词的情感深邃而真挚,既有对春天的感慨,也有对过往的留恋,展现了人对美好时光的珍惜与对现实的无奈,是一幅感人至深的情感画卷。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愁春未醒”:春天的愁苦尚未消散,暗示着内心的忧伤。
    • “对浓绿阴中庭院”:描绘出一种安静的环境,让人感受到春日的气息。
    • “燕语莺啼”:鸟鸣声中透露出春的生机与欢快。
    • “数点新荷翠钿”:新荷的美丽引发了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 “才晴又雨”:春天气候多变,象征着人生的无常。
    • “忍记那回”:回忆起过去美好时光,情感愈加浓烈。
    • “共携手红窗描绣”:表现了两人共同度过的温暖瞬间。
    • “怎有如今,半床明月两天涯”:对比过去的美好与现在的孤寂,深刻表达了相思之苦。
  • 修辞手法

    • 比喻:如“新荷翠钿”,将荷花比作珠宝,增强了意象的美感。
    • 对仗:如“才晴又雨”,形成了音韵上的和谐,增强了节奏感。
    • 拟人:燕子与黄莺的声音被赋予了情感,生动且富有情趣。
  • 主题思想:整首词集中表达了对美好时光的怀念与现今孤独的对比,展现了深厚的情感与对爱情的无奈。

意象分析:

  • 春天:象征着生机与希望,但在词中却与愁苦相结合,形成对比。
  • 燕子与黄莺:象征着春的生机,也反映了生活的欢快。
  • 新荷:代表着青春与美好,带有希望的象征。
  • 明月:象征着思念与孤独,成为情感的寄托。

互动学习:

  • 诗词测试
    1. “愁春未醒”中的“愁”指的是什么情感?
      • A. 高兴
      • B. 忧伤
      • C. 平静
    2. 词中提到的“梅子黄时”是指什么季节?
      • A. 春天
      • B. 夏天
      • C. 秋天
    3. “半床明月两天涯”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 A. 喜悦
      • B. 失落与思念
      • C. 平淡

答案

  1. B
  2. C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的《如梦令》
    • 苏轼的《水调歌头》
  • 诗词对比

    • 比较潘汾的《丑奴儿慢》与李清照的《如梦令》,两者都表达了对爱的思念与对过往的怀念,但潘汾更侧重于自然景色的描绘,而李清照则更多地展现了内心的细腻情感。

参考资料:

  • 《宋词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辞典》
  • 《两岸诗词交流》

相关诗句

相关查询

叶公秉、王仲至见和,次韵答之 陈伯比和回字复次韵?此诗为晁补之作? 次韵王雄州送侍其泾州 景纯见和复次韵赠之二首 二鲜于君以诗文见寄作诗为谢 独酌试药玉滑盏,有怀诸君子。明日望夜,月 过岭寄子由三首?此诗第三首为子由作? 去杭十五年复游西湖用欧阳察判韵 五郡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罍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舞文饰智 摩天碍日 问安视膳 石字旁的字 逡速 丶字旁的字 百治百效 豕字旁的字 工布 斑竹 四战之地 无风作浪 缸子 鸟字旁的字 魚字旁的字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