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词典

《去杭十五年复游西湖用欧阳察判韵》

时间: 2025-05-02 05:46:38

诗句

我识南屏金鲫鱼,重来拊槛散斋余。

还従旧社得心印,似省前生觅手书。

葑合平湖久芜漫,人经丰岁尚凋疏。

谁怜寂寞高常侍,老去狂歌忆孟诸。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05:46:38

原文展示:

《去杭十五年复游西湖用欧阳察判韵》 作者:苏轼

我识南屏金鲫鱼,重来拊槛散斋余。
还従旧社得心印,似省前生觅手书。
葑合平湖久芜漫,人经丰岁尚凋疏。
谁怜寂寞高常侍,老去狂歌忆孟诸。

白话文翻译:

我认识南屏的金鲫鱼,这次回来轻轻拍打栏杆,闲散地度过余生。
依旧从旧友那里得到心灵的印记,仿佛是在前世寻找那份手迹。
葑草和湖水交织,经过长久的荒芜,人们在丰收的岁月中依然显得有些凋零。
谁会怜惜那孤独的高常侍呢?我已老去,仍记得年轻时在孟诸的狂歌。

注释:

  • 南屏:指西湖南岸的南屏山。
  • 金鲫鱼:一种鱼,象征着富贵和吉祥。
  • 拊槛:轻轻拍打栏杆。
  • 心印:心灵的印记,指深刻的记忆。
  • 葑合:指水草丰茂的状态。
  • 高常侍:指高士或隐者,常侍是古代对士人的称呼。
  • 孟诸:指孟氏家族的聚居地,象征着苏轼年轻时的欢愉岁月。

诗词背景:

  • 作者介绍: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其诗词风格多样,既有豪放也有细腻,表达了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和对自然的热爱。
  • 创作背景:这首诗写于苏轼流亡杭州十五年后重游西湖,表达了对故地的怀念与人生感慨。西湖的美景与自己沧桑的经历相融合,体现出一种淡淡的忧伤和对往昔的追忆。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西湖的描绘和对过往岁月的回忆,展现出诗人内心的复杂情感。诗的开头以“我识南屏金鲫鱼”引入,既表现对西湖的熟悉,也暗示着美好回忆的存在。接下来的“重来拊槛散斋余”则表现出一种闲适与淡泊的心态,仿佛在与自然对话,感悟生命的流逝。

诗中提到“还従旧社得心印”,不仅仅是对旧友的惦念,更是对心灵深处感情的追寻。这里的“旧社”可能指的是与朋友们的聚会,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连接和对美好时光的怀念。而“似省前生觅手书”则进一步深化了这种怀旧情结,仿佛在追溯前世的痕迹,昭示着人对时间的无奈与执念。

接下来的两句“葑合平湖久芜漫,人经丰岁尚凋疏”描绘了西湖的沧桑景象,虽是丰收的季节,却显得有些萧条,寓意着人事的无常。最后一句“谁怜寂寞高常侍,老去狂歌忆孟诸”,则表达了诗人对自己孤独老去的感慨,以及对往昔狂放生活的怀念,令人动容。

整体来看,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情感反思,展示了苏轼对人生、对自然的哲理思考,体现出一种淡淡的忧伤和对美好回忆的珍惜。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我识南屏金鲫鱼:表明诗人与西湖的密切关系。
    • 重来拊槛散斋余:重游西湖,表现出一种悠闲的心境。
    • 还従旧社得心印:重温旧日情谊,心中留下深刻印记。
    • 似省前生觅手书:追忆似曾相识的感觉,仿佛前世的情缘。
    • 葑合平湖久芜漫:描绘湖边草木的变化,反映时间的流逝。
    • 人经丰岁尚凋疏:即使丰收却难掩内心的凋零。
    • 谁怜寂寞高常侍:感慨自己孤独的处境,无人问津。
    • 老去狂歌忆孟诸:在岁月流逝中怀念年轻时的狂放。
  • 修辞手法

    • 使用了比喻,如“心印”象征着情感的深刻。
    • 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意象丰富,结合自然景物与内心情感,形成鲜明对比。
  • 主题思想

    • 诗歌通过对西湖的描绘,反映了诗人对人生的思索和对往昔的追忆,表达了对时间流逝的无奈与对美好过往的珍惜。

意象分析:

  • 南屏:象征着归属感和熟悉的故地。
  • 金鲫鱼:象征美好回忆和吉祥。
  • 平湖:代表宁静的生活状态。
  • 高常侍:象征孤独与高洁的志向。

互动学习:

  •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南屏”指的是哪里?
      • A. 西湖南岸
      • B. 北国的山川
      • C. 江南的水乡
    2. 苏轼在诗中怀念的是什么?
      • A. 朋友的聚会
      • B. 年轻时的生活
      • C. 自然的宁静
    3. “谁怜寂寞高常侍”中“高常侍”指的是?
      • A. 诗人的朋友
      • B. 隐士或高士
      • C. 一位贵族

答案

  1. A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庐山谣》
    • 杜甫《登高》
    • 王维《山居秋暝》
  • 诗词对比

    • 苏轼与李白在描写自然时的自由洒脱,李白更为豪放,苏轼则多了一份深沉的思考。
    • 两位诗人在表达对人生感悟时,李白常带有一股豪情,而苏轼则更多反映出对时光流逝的感伤。

参考资料:

  • 《苏轼诗文集》
  • 《宋代文学史》
  • 《唐宋诗词鉴赏》

相关查询

风林石歌 送致仕朱郎中令孙 缑山引 陪子华燕醮厅酒半过赵令园 陪致政开府太师留守相公致内翰燕集辄歌盛美 送兴宗之彤阳 谒三门禹祠 送蒲中舍至政归蜀 咏史 其三 吹萧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流言飞语 内修外攘 出幽迁乔 暴虎冯河 长字旁的字 案记 自出 能说善道 解难 山槛 皿字底的字 矾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先遣 聿字旁的字 采字头的字 耳字旁的字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