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词典

《丙子岁三月十有二日游嵩山宿峻极中院时天气》

时间: 2025-05-06 15:31:41

诗句

风回荔萝香,意与尘气别。

杳杳云际钟,皎皎松上月。

触焉感幽处,蜡屐俟明发。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6 15:31:41

原文展示:

丙子岁三月十有二日游嵩山宿峻极中院时天气 李廌 〔宋代〕

风回荔萝香,意与尘气别。 杳杳云际钟,皎皎松上月。 触焉感幽处,蜡屐俟明发。

白话文翻译:

春风吹过,带来了荔萝的香气,我的心情与尘世的气息截然不同。 远处云端中隐约传来钟声,松树上的月光皎洁明亮。 在这幽静之处,我感触颇深,穿着蜡屐等待明天的出发。

注释:

  • 荔萝:一种植物,此处指其香气。
  • 杳杳:深远隐约的样子。
  • 皎皎:明亮的样子。
  • 蜡屐:涂有蜡的木屐,古人常用于登山。

诗词背景: 李廌是宋代诗人,其作品多表现自然景色和个人情感。这首诗创作于丙子年三月十二日,诗人游历嵩山,夜宿峻极中院,感受自然之美,表达了对尘世的超脱和对自然的向往。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描绘自然景色,表达了诗人对尘世的超脱和对自然的向往。诗中“风回荔萝香”一句,以春风带来的香气,象征诗人内心的清新与超脱。“杳杳云际钟,皎皎松上月”则通过远处的钟声和明亮的月光,营造出一种幽静深远的意境,使读者仿佛置身于嵩山的夜晚,感受到那份宁静与超然。最后两句“触焉感幽处,蜡屐俟明发”,表达了诗人对这份幽静之处的深刻感触,以及对即将到来的新的一天的期待。

诗词解析:

  • 首句“风回荔萝香”,通过春风和荔萝的香气,营造出一种清新脱俗的氛围。
  • 次句“意与尘气别”,直接表达了诗人内心的超脱和对尘世的不屑。
  • 第三句“杳杳云际钟”,通过远处的钟声,增加了诗的深远感。
  • 第四句“皎皎松上月”,以明亮的月光,营造出一种宁静的美感。
  • 最后两句“触焉感幽处,蜡屐俟明发”,表达了诗人对这份幽静之处的深刻感触,以及对即将到来的新的一天的期待。

修辞手法:

  • 比喻:通过“风回荔萝香”比喻诗人内心的清新与超脱。
  • 拟人:“意与尘气别”中的“意”被赋予了人的情感,表达了诗人的超脱。
  • 对仗:“杳杳云际钟,皎皎松上月”中的“杳杳”与“皎皎”形成对仗,增强了诗的节奏感。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主题是超脱尘世,向往自然。通过描绘自然景色,表达了诗人对尘世的超脱和对自然的向往,体现了诗人内心的宁静与超然。

意象分析:

  • 风:象征清新与超脱。
  • 荔萝香:象征自然的香气,清新脱俗。
  • 云际钟:象征深远与宁静。
  • 松上月:象征明亮与宁静。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风回荔萝香”中的“荔萝”指的是什么? A. 一种植物 B. 一种动物 C. 一种食物 D. 一种乐器 答案:A

  2. 诗中“杳杳云际钟”中的“杳杳”是什么意思? A. 明亮 B. 深远 C. 快速 D. 清晰 答案:B

  3. 诗中“皎皎松上月”中的“皎皎”是什么意思? A. 昏暗 B. 明亮 C. 模糊 D. 快速 答案: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山居秋暝》:同样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向往和对尘世的超脱。
  • 杜甫的《望岳》:通过描绘泰山,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敬畏和对人生的思考。

诗词对比:

  • 李廌的《丙子岁三月十有二日游嵩山宿峻极中院时天气》与王维的《山居秋暝》:两者都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向往和对尘世的超脱,但李廌的诗更注重自然景色的描绘,而王维的诗则更注重内心的感受。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注》:收录了李廌的多首诗作,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其诗歌风格。
  • 《中国古代文学史》:详细介绍了宋代诗歌的发展和特点,有助于理解李廌的诗歌背景。

相关查询

江南好 其八 香屿 江南好 其七 春水船 江南好 其六 石笏庵 江南好 其五 来鸥阁 江南好 自题“意中云树图” 江南好二首 其二 江南好二首 其一 怜蚿杂诗,读竟,媵以二词返之 四园竹 四园竹 罗岕坐新竹下作 四园竹 题所绘丛筱次清真韵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争猫丢牛 畸恋 赘脚 挈开头的成语 泰阿倒持 瘴雾 马后炮 截开头的词语有哪些 瓜字旁的字 柔脆 鸟字旁的字 包含峭的成语 川字旁的字 二字旁的字 易辙改弦 军职 远不间亲 卝字旁的字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