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9 00:29:3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9 00:29:38
过濂溪
作者: 潘兴嗣 〔宋代〕
鳞鳞负郭田,渐次郊原口。
其中得清旷,贵结林泉友。
一溪东南来,潋滟翠波走。
清响动灵粹,寒光生户牖。
峨峨双剑峰,隐隐插牛斗。
疏云互明晦,岚翠相妍丑。
恍疑座中客,即是关中叟。
为歌紫芝曲,更击秦人缶。
窅然忘得丧,形骸与天偶。
君怀康济术,休光动林薮。
得非仁知乐,夙分已天有。
捉鼻固未免,安能混真守。
日暮车马徒,桥横莫回首。
这首诗描绘了濂溪附近的自然风光和诗人的心境。诗的开头提到乡间田野的景象,接着描写了清澈的溪水和周围的林泉,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的向往与珍视。溪水从东南流来,波光粼粼。水声清脆,映射出寒光,窗户透出微光。远处的双剑峰隐约耸立,像是插入天空的神剑。云彩时隐时现,山岚的色彩交替着美丑。诗人似乎忘却了世俗的烦恼,仿佛坐在一个高人之中,吟唱着古老的乐曲,敲打着秦人的陶罐,沉浸在自然和音乐的和谐中。最后,诗人意识到生活的无常,日暮时分,车马匆匆,桥梁横亘,无法再回首过去的时光。
作者介绍:潘兴嗣,宋代诗人,生活在文学繁荣的时期,作品以清新自然见长,常表达对山水的热爱与对人生的思考。
创作背景:这首诗作于作者游历濂溪时,描绘了周边的自然风光,融入了他对生活的感悟和对自然的珍惜,体现了宋代文人追求隐逸生活的理想。
《过濂溪》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深刻的哲思,展示了自然与人心的和谐。开头的“鳞鳞负郭田”通过具体形象引入,营造出清新自然的氛围。接下来的描写不仅展示了自然的美,更通过“清响动灵粹,寒光生户牖”表现出溪水的灵动与宁静,形成一种和谐的画面。双剑峰的隐约、云彩的变化则反映了诗人对自然的敏感与细腻。最后,诗人对人生无常的感慨与对自然的向往交织在一起,使整首诗具有了哲理的深度。结尾“日暮车马徒,桥横莫回首”则强化了人生的短暂与易逝,抒发了对时光流逝的无奈与感伤,使整个诗篇在悠然自得中又留下了深深的思考,令人回味无穷。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自然景色的热爱与向往,同时也隐含了对人生无常的思考。通过对自然的细腻描写,诗人展现了心灵的宁静与超然,传达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想。
意象词汇:
这些意象不仅构成了诗的画面,也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的“双剑峰”象征着:
A. 脆弱与无助
B. 高洁与独立
C. 纷争与斗争
诗人对自然的态度是:
A. 忽视
B. 珍惜与向往
C. 恐惧
“日暮车马徒”表达了什么情感?
A. 恶劣的天气
B. 生活的匆忙与无奈
C. 人生的乐趣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以上为《过濂溪》的详细解析,旨在帮助读者更深入理解这首诗的意蕴与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