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6 16:38:1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6 16:38:16
师道久不振,小儒咸自私。
破崖求圭角,务出己新奇。
恻恻去圣远,六经秦火隳。
不有传授学,涉猎安所为。
汉儒守一经,学者如云随。
承习虽未尽,模法有根基。
荐绅立朝廷,开口应万机。
附对皆据经,金石确不移。
熟烂见本末,较然非可欺。
吾愿下学官,各立一经师。
务尽道德业,不取章句辞。
庶几昔人风,炳然复在兹。
师道的传承已经很久没有振兴,许多小儒者都显得自私自利。有人在极端困难的环境中追求独特的见解,力求表现出自己的新奇。可惜的是,与圣人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远,六经的经典在战火中被毁坏。如果没有老师传授知识,学者们又能做些什么呢?汉代的儒生守着一部经典,学者如云般追随。虽然学习的内容未能全部掌握,但模仿的法则却有根基。荐绅在朝廷中立足,开口便能应对万千事务。他们的回答皆以经典为依据,金石般坚固不移。熟练掌握后能分清本末,毫无欺骗之处。我希望在基层学官中,能够各自立一位经师,以便尽量传承道德与学业,而不是仅仅追求文句上的辞藻。希望昔日的风范能够重新焕发光彩。
字词注释:
典故解析:
作者介绍: 潘兴嗣是宋代的一个儒者,致力于推动儒学的复兴与发展。他的诗歌多反映对教育和道德的重视,批判当时学风的浮躁与自私。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宋代,正值社会动荡与文化变革的时期。作者感受到师道的衰微和学术的流失,表达了对儒学教育的忧虑与希望。
《师道》一诗通过对当时学风的反思,体现了潘兴嗣对教育的深切关注与对道德传承的渴望。诗中描绘了当时许多小儒者自私自利的现象,显示出教育的失落与师道的衰退。作者提到“六经秦火隳”,不仅仅是在讲历史事件,更是隐喻了文化的断裂与知识的流失,表现出对传统文化的惋惜。
在对比汉儒的学习状态时,潘兴嗣提出了对比,借此展现出古人对经典的敬重与当今学者的浮躁。“荐绅立朝廷,开口应万机”,说明即使在官方场合中,学者们也常常是依赖经典,而非自身独立的思考。诗的最后,作者希望能够在基层建立起经师,以传承道德与学业,强调学习的根本在于道德修养而非文字的追求,从而反映了他对教育真正价值的深刻理解。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歌表达了对当时教育状况的忧虑与对古代儒学精神的渴望,强调学习不仅在于知识的积累,更在于道德的修养。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的“六经”指的是哪几部经典?
作者希望基层学官做什么?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