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11:43:5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11:43:56
一枝花·咏喜雨
作者: 张养浩 〔元代〕
用尽我为国为民心,
祈下些值金值玉雨。
数年空盼望,一旦遂沾濡,
唤省焦枯,喜万象春如故。
恨流民尚在途,
留不住都弃业抛家。
当不的也离乡背土,
梁州恨不得把野草翻腾做菽粟,
澄河沙都变化做金珠。
直使千门万户家豪富,
我也不枉了受天禄。
眼觑着灾伤教我没是处,
只落得雪满头颅。
尾声青天多谢相扶助,
赤子从今罢叹吁。
只愿得三日霖霪不停住,
便下当街上似五湖,
都渰了九衢,
犹自洗不尽从前受过的苦。
我为国家和人民的心血已经倾尽,
恳求降下些值金值玉的甘霖。
数年空等待盼望,终于得以沾湿,
唤醒了焦枯的土地,万物复苏如春。
然而痛心的是,流民依然在路上,
无法留住,大家都抛弃了事业和家庭。
那些无奈之人也离乡背井,
梁州的百姓恨不得把野草翻作粮食,
河中的沙也希望变成金珠。
即使千家万户都富裕起来,
我也不枉受了上天的厚赐。
望着灾难让我无处可去,
只剩下满头白雪的愁苦。
最后对青天深表感谢,
从今以后不再叹息。
只希望能有三天的雨水不停洒落,
让街道像五湖一样,
都浸湿了九条大路,
却仍旧洗不尽以往的苦难。
“喜雨”在古代诗歌中常常象征着希望与重生,尤其在干旱的情况下,雨水的到来象征着生命的复苏和农田的丰收。同时,诗中提到的“雪满头颅”也暗示着人生的无常与苦难,表达了诗人对流民苦境的深切同情。
张养浩,元代著名的诗人和戏曲作家,生于元英宗时期,创作风格独特,擅长写作抒情诗。张养浩的作品常体现出对民众疾苦的关怀,表达对国家命运的忧思。
此诗创作于元代社会动荡之际,民众生计艰难,战乱频繁,作者深感民间疾苦,借“喜雨”之际表达对国家、人民的关怀与期盼,表现出对丰收的渴望与对历史苦难的反思。
《一枝花·咏喜雨》以“雨”为引,表达了对国家和人民的深情厚谊。诗的开头,诗人用“用尽我为国为民心”揭示了自己无私奉献的精神,展现了他渴望为人民谋幸福的决心。接着,诗人将“雨”比作金玉,强调雨水对于农民的重要性,雨水的到来使得焦枯的土地复苏,万物复苏,这样的变化让人感到无比欣喜。
然而,诗人在喜悦之中又不忘流民的苦楚,他的内心充满了矛盾与无奈,流民们的离乡背井让他感到痛心。诗中提到“恨不得把野草翻腾做菽粟”,展现了百姓对生存的渴望与无奈。这种对比使得整个诗篇充满了情感的起伏,既有喜悦又有悲伤。
最后,诗人对青天表达了感谢,愿雨水能够持续三天,洗去过去的苦难。诗的结尾处反映出一种希望与祈愿,尽管生活依旧艰难,但不再叹息,展现了人们在困境中不屈的精神。
整首诗歌通过描绘雨水带来的希望与丰收,反映了诗人对国家和民众的深切关怀,同时也表达了对流民困境的同情与思考,传达了一种希望与祈愿的情感基调。
诗中“值金值玉雨”指的是什么?
诗人对流民的态度是怎样的?
诗的最后,诗人希望雨水持续多长时间?
答案:
对比张养浩的《一枝花·咏喜雨》和杜甫的《春夜喜雨》,两者均以雨水为主题,但前者更加强调社会民生的苦难与对未来的希望,后者则更多描绘了雨水对自然的滋润与诗人内心的愉悦。两首诗虽出自不同的时代,但都传达了对生命的热爱与对自然的感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