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10:34:35
六十相近老形骸,安乐窝中且避乖。
高竿上伎俩休争赛,早回头家去来。
对华山翠壁丹崖,将小阔阔书房盖。
绿巍巍松树栽,倒大来悠哉。
平生原自喜山林,一自归来直到今。
向红尘奔走白图甚?
怎如俺醉时歌醒后吟!
出门来猿鹤相寻。
山隐隐烟霞润,水潺潺金玉音,因此上留住身心。
中年才过便休官,合共神仙一样看。
出门来山水相留恋,倒大来耳根清眼界宽,细寻思这的是真欢。
黄金带缠着忧患,紫罗襕裹着祸端,怎如俺藜杖藤冠?
咏江南一江烟水照晴岚,两岸人家接画檐。
芰荷丛一段秋光淡,看沙鸥舞再三,卷香风十里珠帘。
画船儿天边至,酒旗儿风外飐,爱杀江南!
咏遂闲堂绰然亭后遂闲堂,更比仙家日月长。
高情千古羲皇上,北窗风特地凉,客来时樽酒淋浪。
花与竹无俗气,水和山有异香,委实会受用也云庄!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10:34:35
《双调 水仙子》 作者:张养浩(元代)
六十相近老形骸,安乐窝中且避乖。
高竿上伎俩休争赛,早回头家去来。
对华山翠壁丹崖,将小阔阔书房盖。
绿巍巍松树栽,倒大来悠哉。
平生原自喜山林,一自归来直到今。
向红尘奔走白图甚?怎如俺醉时歌醒后吟!
出门来猿鹤相寻。
山隐隐烟霞润,水潺潺金玉音,
因此上留住身心。
中年才过便休官,合共神仙一样看。
出门来山水相留恋,倒大来耳根清眼界宽,
细寻思这的是真欢。
黄金带缠着忧患,紫罗襕裹着祸端,
怎如俺藜杖藤冠?
咏江南一江烟水照晴岚,两岸人家接画檐。
芰荷丛一段秋光淡,看沙鸥舞再三,
卷香风十里珠帘。
画船儿天边至,酒旗儿风外飐,
爱杀江南!
咏遂闲堂绰然亭后遂闲堂,更比仙家日月长。
高情千古羲皇上,北窗风特地凉,
客来时樽酒淋浪。
花与竹无俗气,水和山有异香,
委实会受用也云庄!
这首词描绘了作者在年近六十时,选择隐居于山林之间,享受宁静安逸的生活。他在高竿上表演的技艺不再争竞,早早回到自己的家中。面对华山的秀丽景色,打算在这里建一处宽敞的书房,栽种绿松树,悠然自得地生活。他一生本就喜欢山林,自从归来至今,感慨在红尘中奔波的生活,与他醉酒吟唱后的悠然自得相比,简直无法相提并论。出门时,山中猿鹤相伴,山隐隐的烟霞,水潺潺的流水声如金玉般悦耳,这使得他愿意留住身心,过着隐逸的生活。
在中年时,他便选择休官,和神仙一样看待生活。出门时,山水之间让他留恋不已,耳根清净,眼界开阔,细细思索,这才是真正的快乐。黄金虽能缠绕忧虑,紫罗背负祸端,却不及他手持藜杖、戴藤冠的自在。接着,他咏叹江南的美景:一江烟水映照晴岚,两岸人家如画,芰荷丛中秋光淡淡,沙鸥时而舞动,十里香风如珠帘般轻柔。画船从天边驶来,酒旗在风中飘扬,真是让人爱不释手的江南!
最后,他吟咏自家的闲堂,那更加比仙家日月悠长。高情自古以来如羲皇般高远,北窗外的风格外凉爽,客人来时酒樽满溢,花竹无俗气,水山散异香,真是享受的生活。
作者介绍: 张养浩,元代诗人,字震亨,号青溪,山西人。因其才华出众,曾任职于朝廷,但因厌倦官场生活,最终选择归隐山林,专注于诗文创作。他的作品多描绘山水田园,表现对自然的热爱与对官场的厌倦,风格清新脱俗。
创作背景: 该诗创作于张养浩晚年,反映了他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以及对世俗生活的反思。在经历了官场的浮华与纷扰后,他选择了归隐山林的生活,体现了他对自然的热爱与内心的追求。
《双调 水仙子》展现了作者张养浩对于隐逸生活的向往与对世俗生活的深刻反思。全诗通过描绘自然山水,表现了诗人内心的宁静与安详。开头的“六十相近老形骸”即表明了作者的年纪及对生活的感悟,接着“安乐窝中且避乖”,则传达了他对舒适生活的渴望。
在诗中,张养浩通过对华山的描绘,展示了自然的壮美与诗人的闲适。诗中提到的“猿鹤相寻”,不但表现出自然与人和谐共存的情景,更折射出诗人内心的宁静与安详。在他看来,隐居生活不仅让他逃避了世俗的纷扰,更让他找到了真正的快乐。
诗的后半部分,通过对江南美景的咏叹,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尤其是“画船儿天边至,酒旗儿风外飐”,描绘了江南水乡的恬静与美丽,体现了诗人对生活细节的敏感与热爱。
整首诗中,张养浩以细腻的描写与深情的感悟,表达了对隐逸生活的追求,以及对自然景色的热爱,传递出一种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生活态度。通过对山水的咏叹,诗人不仅展现了自然之美,更揭示了人心向往宁静与和谐的本质。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主题思想是追求自然与宁静的隐逸生活。诗人通过描绘壮美的自然景观,表达对世俗生活的厌倦与对内心安宁的渴望,展现了对理想生活的追求与向往。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张养浩在哪个年龄段选择归隐山林?
诗中提到的“猿鹤相寻”表示什么?
诗人认为真正的快乐是什么?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这两首诗与张养浩的《双调 水仙子》一样,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对隐逸生活的追求,反映出古代文人对世俗生活的反思与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