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17:39:2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17:39:21
送伯氏入都
作者:黄庭坚
贫贱难安处,别离更增悲。
经营动北征,慈母待春衣。
短菙驱瘦马,青草牧中嘶。
送行不知远,可忍独归时。
太华物华春,街柳啭黄鹂。
九衢生紫烟,到家使人迷。
知音者谁子,倦客无光辉。
王侯不可谒,秣马兴言归。
岂无他人游,不如我埙箎。
陈书北窗下,此自有余师。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贫贱的生活让人难以安稳,离别的时刻更让人悲伤。你奔赴北方的旅途,慈母在家中期盼着春天的衣物。虽然有短小的马车赶路,但马儿在青草地中嘶鸣。送行时我不知道你要走多远,哪能忍耐自己独自归来时的孤寂。太华山的春光美丽,街上的柳树间鸣叫着黄鹂。九衢之地升起了紫烟,回到家时让人迷惑。懂你的人在哪里?旅途的倦客却难以发光发亮。王侯是无法去拜访的,马儿需要备齐才能再谈归路。难道就没有其他人游历吗?不如我自己的埙箎。书籍在北窗下,这里自有我的良师。
作者介绍:黄庭坚(1045年-1105年),字鲁直,号山谷,江西人,宋代著名诗人、书法家。他是“江西诗派”的代表之一,擅长词、诗、文,作品语言清新,意境深远。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黄庭坚的朋友“伯氏”即将前往京城时,表达了对朋友离别的惆怅和不舍之情,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自身生活境遇的感慨。
《送伯氏入都》是一首充满情感的送别诗。诗中,黄庭坚通过对贫贱生活的描绘,表现了离别时的悲伤。开篇的“贫贱难安处,别离更增悲”道出了生活困境与离别带来的双重痛苦,使人深感共鸣。接着,诗人描写了朋友的北上征途,慈母的期盼,以及短菙驱马的艰辛,从而突显出离别的沉重。
后面的诗句则转向对自然的描绘,太华的春光和街柳的黄鹂,展现了一种春意盎然的美好景象,形成了对比,增强了离别的伤感。诗的最后几句,提到“知音者谁子”,表达了对理解自己的人缺乏的无奈,也隐含了对归宿的渴望。
整首诗在情感上层层递进,既有对朋友的依依不舍,也有对生活的深刻反思,展现了黄庭坚细腻而深邃的情感世界。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这首诗的中心思想是表达离别的悲伤和对友人未来的祝福,同时流露出对生活的感慨与对亲情、友情的珍视。
意象词汇:
这些意象共同构成了整首诗的情感基调,体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深刻思考和对友人的深情厚谊。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短菙驱瘦马”,这句话主要描绘了什么情况?
A. 生活富裕
B. 旅途艰辛
C. 家庭幸福
“知音者谁子”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A. 对朋友的依赖
B. 对孤独的无奈
C. 对生活的满足
诗中“太华物华春”中的“物华”意思是?
A. 物质的繁华
B. 自然的美丽
C. 生活的苦难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以上内容为《送伯氏入都》的详细解读与分析,希望能帮助你深入理解这首诗的意境与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