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词典

《清平乐·池上纳凉》

时间: 2025-04-29 12:48:10

诗句

水天清话,院静人销夏。

蜡炬风摇帘不下,竹影半墙如画。

醉来扶上桃笙,熟罗扇子凉轻。

一霎荷塘过雨,明朝便是秋声。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9 12:48:10

原文展示:

清平乐·池上纳凉 项鸿祚 〔清代〕

水天清话,院静人销夏。蜡炬风摇帘不下,竹影半墙如画。醉来扶上桃笙,熟罗扇子凉轻。一霎荷塘过雨,明朝便是秋声。

白话文翻译:

水天相映,清谈消夏,庭院静谧,人们避暑。蜡烛在风中摇曳,帘子不落,竹影映在半墙上,宛如画卷。醉后被人扶上桃木床,熟罗扇轻轻摇动,带来凉意。荷塘上瞬间经过一阵雨,明天早晨便能听到秋天的声音。

注释:

  • 水天清话:指在水边或天空下清谈,形容环境清幽。
  • 销夏:避暑。
  • 蜡炬:蜡烛。
  • 桃笙:桃木制成的床。
  • 熟罗扇子:用熟罗(一种细软的丝织品)制成的扇子。
  • 一霎:瞬间。
  • 秋声:秋天的声音,指秋意渐浓。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项鸿祚,清代诗人,生平不详,但其诗作流传较广,风格清新自然,善于描绘自然景色和表达个人情感。 创作背景: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夏日傍晚,诗人在池边纳凉时的所见所感,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夏日的宁静和即将到来的秋意。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清新的笔触描绘了一个夏日傍晚的宁静景象。诗人通过“水天清话”和“院静人销夏”开篇,营造出一种清凉宁静的氛围。随后的“蜡炬风摇帘不下,竹影半墙如画”进一步以细腻的笔触勾勒出夏夜的静谧和美丽。结尾的“一霎荷塘过雨,明朝便是秋声”则巧妙地预示了季节的转换,增添了一丝淡淡的哀愁。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展现了诗人对自然变化的敏锐观察和深刻感受。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水天清话,院静人销夏”:诗人选择在水边或天空下清谈,形容环境清幽,人们在庭院中避暑,享受宁静。
  • “蜡炬风摇帘不下,竹影半墙如画”:蜡烛在风中摇曳,帘子不落,竹影映在半墙上,宛如画卷,形象生动。
  • “醉来扶上桃笙,熟罗扇子凉轻”:醉后被人扶上桃木床,熟罗扇轻轻摇动,带来凉意,描绘了舒适的夜晚。
  • “一霎荷塘过雨,明朝便是秋声”:荷塘上瞬间经过一阵雨,明天早晨便能听到秋天的声音,预示了季节的转换。

修辞手法:

  • 比喻:“竹影半墙如画”将竹影比作画卷,形象生动。
  • 拟人:“蜡炬风摇帘不下”赋予蜡烛和帘子以动态,增添了生动感。

主题思想: 这首诗通过描绘夏日傍晚的宁静景象和即将到来的秋意,表达了诗人对自然变化的敏锐观察和深刻感受,以及对季节转换的淡淡哀愁。

意象分析:

  • 水天:清幽的环境。
  • 院静:宁静的氛围。
  • 蜡炬风摇:动态的夜晚景象。
  • 竹影半墙:静态的美丽画面。
  • 荷塘过雨:瞬间的自然变化。
  • 秋声:季节转换的预示。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水天清话”指的是什么? A. 在水边清谈 B. 天空下的对话 C. 水边的清谈 D. 天空下的清谈 答案:C

  2. “蜡炬风摇帘不下”中的“蜡炬”指的是什么? A. 蜡烛 B. 灯笼 C. 火把 D. 灯塔 答案:A

  3. 诗中“一霎荷塘过雨”预示了什么? A. 夏天的结束 B. 秋天的到来 C. 雨后的清新 D. 荷塘的变化 答案: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杨万里的《小池》:同样描绘了夏日池边的宁静景象。
  • 杜甫的《夏夜叹》:表达了夏日夜晚的感慨。

诗词对比:

  • 杨万里的《小池》与项鸿祚的《清平乐·池上纳凉》都描绘了夏日池边的景象,但前者更注重自然景色的细腻描绘,后者则融入了季节转换的感慨。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清代诗选》:收录了项鸿祚的诗作,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其诗歌风格。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辞典》:提供了丰富的诗词鉴赏和解析,有助于深入理解诗词内涵。

相关搜索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和永叔六篇其五和邻几学士桃花 昆阳城 泊橛涧观渡 送李才元学士知广安军 拟王维偶然作 合流曹光道惠钜李知其炎酷中有此味亦可乐也 送曾子固苏轼 汝坟贫女 依韵和王景彝学士紫宸仲冬早谒 寄宋中道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水底捞明月 绞丝旁的字 卤字旁的字 流开头的成语 狼须 母字旁的字 立字旁的字 谭开头的词语有哪些 野体 零七八碎 鼷腹鹪枝 散民 炀炀 暗锤打人 麥字旁的字 慰藉 跃跃纸上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