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词典

《代孔明哭先主》

时间: 2025-05-04 03:41:25

诗句

忆昔南阳顾草庐,便乘雷电捧乘舆。

酌量诸夏须平取,

期刻群雄待遍锄。

南面未能成帝业,西陵那忍送宫车。

九疑山下频惆怅,曾许微臣水共鱼。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4 03:41:25

原文展示: 忆昔南阳顾草庐,便乘雷电捧乘舆。酌量诸夏须平取,期刻群雄待遍锄。南面未能成帝业,西陵那忍送宫车。九疑山下频惆怅,曾许微臣水共鱼。

白话文翻译: 回忆起过去在南阳拜访草庐,便乘着雷电之势捧起车驾。斟酌着整个华夏需要平定,期待着群雄都被铲除。南面未能成就帝王之业,西陵那地方怎忍心送走宫车。在九疑山下频频感到惆怅,曾经许诺与微臣共饮一江水。

注释:

  • 南阳顾草庐:指诸葛亮在南阳隐居时的草庐。
  • 乘雷电捧乘舆:形容诸葛亮出山时的迅猛和威势。
  • 酌量诸夏:斟酌考虑整个华夏地区。
  • 期刻群雄待遍锄:期待着所有群雄都被铲除。
  • 南面未能成帝业:指刘备未能完成统一天下的大业。
  • 西陵那忍送宫车:指刘备去世,诸葛亮不忍送其灵柩。
  • 九疑山下频惆怅:指诸葛亮在九疑山下的忧愁。
  • 曾许微臣水共鱼:指诸葛亮曾与刘备有深厚的君臣情谊。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李山甫是唐代诗人,生平不详,但其诗作流传较广,风格多变,善于运用典故和历史题材。这首诗是代孔明哭先主,即以诸葛亮的口吻表达对刘备的哀思。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是作者在感慨历史变迁或个人遭遇时,借用诸葛亮与刘备的君臣情谊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回忆诸葛亮与刘备的往事,表达了深切的哀思和对未能完成大业的遗憾。诗中“乘雷电捧乘舆”和“酌量诸夏须平取”描绘了诸葛亮的智勇和抱负,而“南面未能成帝业”和“西陵那忍送宫车”则流露出对刘备逝世的悲痛和对未竟事业的惋惜。最后两句“九疑山下频惆怅,曾许微臣水共鱼”更是以深情的笔触,抒发了对君臣情谊的怀念和对未来的忧虑。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忆昔南阳顾草庐:回忆诸葛亮在南阳隐居时的情景。
  2. 便乘雷电捧乘舆:形容诸葛亮出山时的迅猛和威势。
  3. 酌量诸夏须平取:斟酌考虑整个华夏地区,需要平定。
  4. 期刻群雄待遍锄:期待着所有群雄都被铲除。
  5. 南面未能成帝业:指刘备未能完成统一天下的大业。
  6. 西陵那忍送宫车:指刘备去世,诸葛亮不忍送其灵柩。
  7. 九疑山下频惆怅:指诸葛亮在九疑山下的忧愁。
  8. 曾许微臣水共鱼:指诸葛亮曾与刘备有深厚的君臣情谊。

修辞手法:

  • 比喻:“乘雷电捧乘舆”比喻诸葛亮出山时的迅猛和威势。
  • 对仗:“南面未能成帝业,西陵那忍送宫车”对仗工整,表达了悲痛和惋惜。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中心思想是对刘备的哀思和对未竟事业的遗憾,以及对君臣情谊的怀念。通过回忆和抒情,展现了诸葛亮对刘备的深厚情感和对国家大事的忧虑。

意象分析:

  • 南阳顾草庐:象征诸葛亮的隐居生活。
  • 乘雷电捧乘舆:象征诸葛亮的智勇和威势。
  • 九疑山下频惆怅:象征诸葛亮的忧愁和无奈。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乘雷电捧乘舆”形容的是谁的出山情景? A. 刘备 B. 诸葛亮
  2. “南面未能成帝业”指的是谁未能完成统一天下的大业? A. 刘备 B. 诸葛亮
  3. “西陵那忍送宫车”中的“西陵”指的是什么? A. 地名 B. 人名 答案:1. B 2. A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杜甫的《蜀相》也是以诸葛亮为主题的诗作,可以与之对比阅读。 诗词对比: 杜甫的《蜀相》与李山甫的《代孔明哭先主》都是以诸葛亮为主题,但杜甫的诗更多地表达了对诸葛亮的敬仰和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全唐诗》
  • 《唐诗三百首》
  • 《杜甫诗集》

相关搜索

诗文: 相关结果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巴陵 清晓卷帘 奉和展礼岱宗涂经濮济 定州道上 双洲 天重山中夜坐次韵 山行 题铜官感旧图 举赵州访二庵主公案颂 春云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共递 贪欢逐乐 包含资的成语 榷酒钱 羽字旁的字 采字旁的字 訾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不近道理 包含厌的词语有哪些 姑恕 鬲字旁的字 凵字底的字 雨字头的字 绨袍之赠 坐井窥天 丁一确二 明公正气 刘毅答诏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