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5 15:01:5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5 15:01:58
原文展示:
赠弹琴李处士 李山甫 〔唐代〕 情知此事少知音,自是先生枉用心。 世上几时曾好古,人前何必更沾襟。 致身不似笙竽巧,悦耳宁如郑卫淫。 三尺焦桐七条线,子期师旷两沈沈。
白话文翻译:
我深知这件事很少有人能理解,先生您真是白费了心思。 世上何时有人真正爱好古风,何必在人前表现得如此悲伤。 投身艺术不像笙竽那样巧妙,动听的声音也不如郑卫之音那样淫靡。 那三尺长的焦桐琴上有七条弦,子期和师旷两位大师都沉醉其中。
注释: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李山甫,唐代诗人,生平不详,但其诗作流传至今,风格多变,既有豪放的边塞诗,也有细腻的抒情诗。此诗赠予一位擅长弹琴的李处士,表达了对音乐艺术的理解和感慨。
创作背景: 此诗可能是在李山甫与李处士交流音乐心得后所作,感慨于音乐艺术的知音难寻,以及对古风音乐的推崇。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音乐艺术的深刻理解,表达了作者对知音难寻的感慨。首联直抒胸臆,指出音乐艺术的知音稀少,先生的用心可能白费。颔联进一步阐述,认为世上真正爱好古风的人不多,何必在人前表现得如此悲伤。颈联通过对比,指出投身音乐艺术不像笙竽那样巧妙,但动听的声音也不如郑卫之音那样淫靡,暗示了对纯粹音乐的追求。尾联以焦桐琴和古代音乐家子期、师旷为例,表达了作者对音乐艺术的沉醉和推崇。整首诗情感深沉,语言简练,意象丰富,体现了作者对音乐艺术的热爱和理解。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诗歌的中心思想是对音乐艺术的深刻理解和知音难寻的感慨。作者通过对音乐艺术的描述,表达了对纯粹音乐的追求和对古代音乐家的推崇。
意象分析: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的“焦桐”是指什么? A. 一种乐器 B. 一种树木 C. 一种食物 D. 一种药材
作者认为世上真正爱好古风的人多吗? A. 很多 B. 不多 C. 不知道 D. 无所谓
诗中提到的“子期师旷”是指什么? A. 两位古代音乐家 B. 两位古代诗人 C. 两位古代画家 D. 两位古代政治家
答案:1. A 2. B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