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词典

《鹊桥仙 其二 夏思》

时间: 2025-05-02 01:41:44

诗句

齐纨似玉,越罗如水,楼上晚妆初歇。

冰肌玉骨自生凉,怎要得、人心长热。

柳风入袂,荷香拂枕,天畔又悬新月。

离情别恨不能言,生怪杀、暮蝉呜咽。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01:41:44

原文展示

齐纨似玉,越罗如水,楼上晚妆初歇。
冰肌玉骨自生凉,怎要得人心长热。
柳风入袂,荷香拂枕,天畔又悬新月。
离情别恨不能言,生怪杀暮蝉呜咽。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女子身穿如玉般洁白的丝绸衣裳,柔软如水的越罗裙子,正好在楼上卸去她的晚妆。她的肌肤如冰似玉,自然透出一股清凉,怎能指望人心长久地保持热情呢?柳树的微风轻轻拂动她的衣袖,荷花的香气轻轻飘散在枕边,天边又挂起了一弯新月。此时此刻,离愁别恨无法言表,只能听那令人心痛的蝉鸣在傍晚响起。

注释

  • 齐纨:指一种轻柔的丝绸,通常为白色。
  • 越罗:一种轻薄的丝绸,质地如水,常用以形容优雅的衣物。
  • 晚妆初歇:指傍晚时分,女子刚刚卸妆,显得清新自然。
  • 冰肌玉骨:形容女子的肌肤如冰雪般洁白,骨骼如玉般细腻。
  • 柳风入袂:柳树的风吹动衣袖,表现出轻柔的环境。
  • 荷香拂枕:荷花的香气轻轻触及枕头,营造出一种清幽的气氛。
  • 离情别恨:指离别时的愁苦与无法言表的情感。
  • 暮蝉呜咽:傍晚时分,蝉鸣哀怨,增添了离愁的氛围。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俞士彪,清代诗人,以其细腻清新的诗风著称。生平经历较少记载,但其作品多反映当时社会的风气与人情。

创作背景

《鹊桥仙 其二 夏思》创作于夏季,正值盛夏的夜晚,诗人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抒发了对离别情感的感慨。诗中描绘的清凉夏夜,正与诗人内心的孤寂形成对比。

诗歌鉴赏

这首《鹊桥仙 其二 夏思》通过对夏天夜晚的细腻描写,展现了一个女子在独处时的情感状态。开篇以“齐纨似玉,越罗如水”形象地描绘了女子的衣着,给人以清新、优雅的感觉。接着,诗人通过“冰肌玉骨自生凉”一句,突出了女子的美丽与清冷,暗示她内心的孤寂与忧伤。

“柳风入袂,荷香拂枕”的描写,营造出一种宁静而又带有淡淡哀愁的氛围。柳风的轻柔与荷香的芬芳,似乎是对内心情感的回应,让人感受到自然的温柔与内心的孤单交织。最后两句“离情别恨不能言,生怪杀暮蝉呜咽”更是将情感推向高潮,离愁别恨的无奈与蝉鸣的哀怨交织在一起,令人心生感伤。

整首诗通过细微的意象与情感的渲染,表现了女子在夏日夜晚的孤独与思念,展现出一种淡淡的忧伤之美。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齐纨似玉,越罗如水:女子的衣物如玉般纯洁,轻盈如水,展现出她的优雅与美丽。
  • 楼上晚妆初歇:女子在楼上刚刚卸妆,显得自然且清新,透出一丝无奈。
  • 冰肌玉骨自生凉:她的美丽与清凉使得人心难以长久关注,暗含对爱情的感慨。
  • 怎要得人心长热:质问为何能够期待人心恒久的热情。
  • 柳风入袂,荷香拂枕:自然的风景与香气渗透着她的空间,增添了孤独的情感。
  • 天畔又悬新月:夜空中的新月象征着新的希望与情感,但又带着离别的意味。
  • 离情别恨不能言:无法说出的离愁别恨,内心的痛苦难以言表。
  • 生怪杀暮蝉呜咽:蝉鸣的哀怨声与离别之情相呼应,增添了诗的情感深度。

修辞手法

  • 比喻:如“齐纨似玉”与“越罗如水”都使用了比喻,使得意象更加生动。
  • 拟人:如“柳风入袂”,使自然环境与人的情感产生共鸣。
  • 对仗:整首诗在结构上对仗工整,增强了音乐感与节奏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主题围绕着离愁与思念,展现了女子在夏日夜晚的孤独与对爱情的渴望,呈现出一种淡淡的忧伤与美。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齐纨:象征纯洁与优雅。
  • 越罗:象征轻盈与柔美。
  • 新月:象征希望与离别。
  • 蝉鸣:象征哀愁与思念。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齐纨似玉”中的“齐纨”指什么?

    • A. 一种水果
    • B. 一种丝绸
    • C. 一种花卉
    • D. 一种乐器
  2. 诗中哪一句表达了离别的哀愁?

    • A. 冰肌玉骨自生凉
    • B. 柳风入袂
    • C. 离情别恨不能言
    • D. 楼上晚妆初歇
  3. 诗中提到的“荷香”给人带来了什么样的感觉?

    • A. 苦涩
    • B. 清幽
    • C. 刺鼻
    • D. 烈焰

答案

  1. B
  2. C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红楼梦》中的诗词,如林黛玉的《葬花吟》,同样探讨离愁与思念的主题。
  • 李清照的《如梦令》,展现了女词人在离别时的情感状态。

诗词对比

  • 俞士彪 vs. 李清照:两位诗人都表达了对离愁的细腻感受,但俞士彪的诗歌更侧重于自然描写与个人情感的结合,而李清照则更多通过历史与个人经历的结合来表达情感。

参考资料

  • 《清代诗词选》
  • 《古典诗词鉴赏》
  • 《李清照诗词研究》

相关查询

高阳台 寄张荫庐,即用其志归赠内韵并原调,时张在白香湖 高阳台 其二 再赋绿阴 高阳台 其一 绿阴 高阳台 钱清舟次 高阳台 高阳台 冻野 高阳台 高阳台 高阳台 为黄蓉石比部题东坡元符砚拓本 高阳台 画阁夜吟图,为引庵题。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激素 同心协济 四点底的字 鹪巢蚊睫 鸾舆凤驾 竹字头的字 卑辞重币 包含伍的成语 白热化 弓字旁的字 呜呼噫嘻 包含劝的成语 尣字旁的字 蝪螭 弃若敝屣 西字头的字 包含争的成语 探汤蹈火 包含古的词语有哪些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