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3 23:34:0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3 23:34:04
高阳台 寄张荫庐,即用其志归赠内韵并原调,时张在白香湖
作者:易顺鼎 〔清代〕
笛尾携凉,篷腰束暝,半江离色平分。
桃叶归来,嫩红销尽湘裙。
蛮山剩对孤花在,瘦东风吹不成春。
黯消魂。十载清愁,细与莺论。
白湖烟水都梁月,写词仙别后,无恙唫身。
话雨年华,依然酒冷镫昏。
珠帘休问扬州梦,怕妆台有个人嗔。
渺停云。寻到天涯,一角楼存。
诗中描绘了一个清凉的夜晚,笛声轻扬,船篷在微风中轻轻摇曳,江面上水波与天色交融。桃叶归来,早已失去了嫩红的色彩,仿佛湘裙的华美也随之消逝。蛮山依旧,孤花独自矗立,瘦弱的东风无法带来春意。十年的清愁,心中与黄莺细细讨论。白湖的烟水笼罩着都梁的月亮,自从词仙离去后,自己依旧安好。尽管时光如雨,曾经的欢愉已成回忆,如今酒冷灯昏。珠帘不必问扬州的梦,怕是妆台上还会有那个人的怨嗔。即使云雾渺茫,寻遍天涯,依旧只剩下这一角楼宇的孤独。
易顺鼎(1643-1715),字元道,号云山,清代诗人,擅长词、曲,作品多描写自然风光和个人情感,风格细腻而含蓄。
此诗作于作者对友人张荫庐的寄情之作,张荫庐当时在白香湖,诗中融入了对友人的关怀与思念,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高阳台 寄张荫庐》是一首典型的抒情词,作者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对友人的思念和对过往岁月的感慨。开篇以“笛尾携凉”引入,笛声仿佛在诉说着凉意,营造了一个宁静、清幽的氛围。接着描绘江面的景象,水色与天色相融,暗示着内心的平和与思索。
桃叶的凋零象征着青春的逝去,而蛮山的孤花则表达了对生命孤独的思考。诗人十载清愁的回忆,伴随着与莺鸟的低语,传达了对友人情谊的珍视。白湖的烟水和都梁的明月,描绘出一种朦胧而美丽的意境,让人感受到时光的流逝与人生的无常。
诗的最后,珠帘和妆台的意象,似乎在表达对美好记忆的怀念和对失去的惋惜,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复杂情感。这首词通过细腻的情感描写和优美的意象,展现了诗人对友人的深切思念与对生命的哲理思考,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情感深度。
笛尾携凉,篷腰束暝,半江离色平分。
桃叶归来,嫩红销尽湘裙。
蛮山剩对孤花在,瘦东风吹不成春。
黯消魂。十载清愁,细与莺论。
白湖烟水都梁月,写词仙别后,无恙唫身。
话雨年华,依然酒冷镫昏。
珠帘休问扬州梦,怕妆台有个人嗔。
渺停云。寻到天涯,一角楼存。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是对友人的思念与对人生无常的感慨。诗人在描绘自然景色的同时,深刻地反思了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孤独,表达了对青春与美好时光的怀念,以及对未来的无奈与期待。
这些意象承载着丰富的情感和文化内涵,透过自然景象反映出内心的细腻与复杂。
诗中“桃叶归来,嫩红销尽湘裙”表达了什么情感?
诗的主题主要是?
“珠帘休问扬州梦”中“扬州梦”象征着什么?
与《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相比,易顺鼎的《高阳台》更加抒情细腻,前者表现了豪放与壮志,而后者则沉浸在个人情感的细腻琐碎中。
以上为对《高阳台 寄张荫庐》的全面解析,希望对您理解这首古诗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