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词典

《送文光师游天台》

时间: 2025-07-31 09:05:13

诗句

天姥山深摇锡杖,野芳春翠共葳蕤。

松门过水无重数,石壁看霞到尽时。

闲避鸟啼应作观,忽闻人迹自留诗。

秦中河朔尝游览,莫恨此方行脚迟。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7-31 09:05:13

原文展示:

送文光师游天台
作者: 林逋 〔宋代〕

天姥山深摇锡杖,
野芳春翠共葳蕤。
松门过水无重数,
石壁看霞到尽时。
闲避鸟啼应作观,
忽闻人迹自留诗。
秦中河朔尝游览,
莫恨此方行脚迟。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送别文光师去天台山的场景。诗中提到天姥山的深邃,摇动着锡杖,春天的野花与青翠的草木共生,描绘出一幅生机盎然的图景。松门旁的溪水流动不息,石壁上的霞光在夕阳下显得尤为迷人。诗人心境悠然,聆听鸟鸣,仿佛在欣赏自然的美景,偶然间听到人们留下的诗句。最后,作者提到自己也曾在秦中和河朔游览过,不必为此地的行程缓慢而感到遗憾。

注释:

  • 天姥山:传说中的仙山,象征着高远和理想。
  • 摇锡杖:指挥者或旅者行走的姿态,表现出悠然自得的心情。
  • 葳蕤:形容草木繁茂的样子。
  • 松门:指松树间的小道,表现自然之美。
  • 石壁看霞:描写石壁上夕阳的景象,给人以美的享受。
  • 人迹:指人们留下的痕迹,暗示有文人诗客的往来。
  • 秦中河朔:指古代的两个地名,代表作者的经历。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林逋(967年-1028年),字君复,号清隐,北宋时期的诗人,擅长山水诗和咏怀诗。他的作品常带有淡泊明志的情怀,富有哲理性和抒情性。

创作背景:

《送文光师游天台》创作于林逋与友人分别之际,表达了对友人的祝福以及对自然景色的赞美。天台山是道教圣地,象征着超脱和向往。

诗歌鉴赏:

这首诗展现了林逋深刻的自然感悟和对友人出行的祝福。全诗从景入情,以自然之美引发对人生的思考。开头描绘天姥山的深邃,表达了作者对美好自然的向往和对友人旅途的祝福。接着,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春天的生机,生动地刻画出松门流水与石壁霞光的美景,仿佛让读者身临其境,感受到那份宁静与和谐。

诗中“闲避鸟啼应作观”一句,表现了作者的闲适心态,对自然美景的欣赏。此时的鸟鸣似乎成了自然的乐章,恰到好处。最后,作者提到自己也曾游览过秦中河朔,带有一丝自省与感慨,强调无论行脚如何缓慢,重要的是心灵的满足与自然的亲近。整首诗在形式上流畅自然,意境深远,体现了林逋对友人、自然与人生的深邃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天姥山深摇锡杖:描绘天姥山的深邃,摇动锡杖象征着行者的沉稳与信心。
  2. 野芳春翠共葳蕤:春天的草木繁茂,表现出自然的生机与活力。
  3. 松门过水无重数:自然景色的流动性,松门旁的流水形象生动。
  4. 石壁看霞到尽时:夕阳映照在石壁上,形成美丽的霞光,象征着美好的时光。
  5. 闲避鸟啼应作观:诗人心态悠闲,享受自然的宁静。
  6. 忽闻人迹自留诗:人们留下的诗句,体现了文人间的相互影响。
  7. 秦中河朔尝游览:作者提及自己的游历经历,带有自我反思。
  8. 莫恨此方行脚迟:劝慰友人不必为行程慢而忧愁,享受过程才是重要的。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自然景象与人情结合,增强诗意。
  • 拟人:将自然描写得生动形象,使其富有生命力。
  • 对仗:如“闲避鸟啼”与“忽闻人迹”,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友人的祝福以及对自然美的热爱,反映了诗人宁静淡泊的生活态度,强调了享受旅途与自然的重要性。

意象分析:

  • 天姥山:象征理想与超然。
  • 松门与水:自然的和谐与流动。
  • 石壁与霞光:时间的流逝与美的瞬间。
  • 鸟鸣:自然声音的美,象征宁静。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选择题:林逋是哪个朝代的诗人? A. 唐代
    B. 宋代
    C. 明代
    D. 清代

  2. 填空题:诗中提到的“天姥山”象征着__

  3. 判断题:诗中表达了作者对人生旅途的感慨。(对/错)

答案:

  1. B
  2. 理想与超然

相关查询

卜算子 其一 题吴晋斋廷康梅里草堂图 卜算子 望湖山 卜算子 卜算子 其一 夜忆 卜算子 施肖丞有反陆游咏梅之作,汤影观夫人答以同调,愚亦继声 卜算子 卜算子 卜算子 其一 卜算子二首 其一 卜算子(寿母)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鬼字旁的字 支叶扶疏 回言 斑斑点点 擞抖抖 包含踅的词语有哪些 殊涂一致 自字旁的字 前言不答后语 混浊 血字旁的字 踏滚木 克字旁的字 少言寡语 抚摩 革字旁的字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