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14:52:0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14:52:05
芳草渡
作者: 陈匪石 〔清代〕
雪浪里,汇万壑东流,岸连吴楚。
过峡门常见,遥青半掩愁妩。
多少樯燕语。知安巢何处。
夜吹起下上差池,欲傍人住。
重数。眼中堠火,梦里雷声江上路。
怕回首夷歌遍野,爰居乐钟鼓。
蜃楼海澨,算祗有怨风啼雨。
启剑匣报晓荒鸡听取。
在雪浪翻滚的河流中,汇聚了万壑的水流,岸边连接着吴地和楚地。
经过峡门时常能看到,远处的青山半掩在愁苦之中。
多少船上的燕子在交谈,知道它们安稳的巢穴在哪里。
夜晚的风吹起了水面,想要依傍人而安住。
反复数次,眼中似有火光,梦中似有雷声在江上的路上。
怕回首时,吟唱的歌声遍布原野,归居的地方如钟鼓声般欢乐。
蜃楼在海面上浮现,算是只有怨风在啼叫雨落。
启开剑匣,报晓的荒鸡在倾听。
作者介绍:
陈匪石,清代诗人,以其清新脱俗的诗风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著称。他的作品多以描写自然景观、抒发个人情感为主,风格独特。
创作背景:
《芳草渡》创作于清代,正值士人对自然的热爱与对人生境遇的思考交织的时期。诗中融入了对故乡的思念和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芳草渡》是一首充满自然美和人生哲理的诗篇,陈匪石通过对江河、青山和燕子的描绘,展现了对故乡的眷恋与对人生的感悟。诗的开头以“雪浪里,汇万壑东流,岸连吴楚”引人入胜,描绘了波澜壮阔的河流景象,设定了整个诗的基调。
随着诗的深入,诗人转向内心的感受,表达了对远方的思念和对安定生活的渴望。樯燕交谈,暗示了归属感与安宁的追求,而夜晚的风则带来了孤独与惆怅。这种对比手法使得诗作情感更加深邃。
最后,诗人以“蜃楼海澨,算祗有怨风啼雨”结尾,既是一种对美好事物的渴望,也是一种对现实的无奈。这种对人世间美好与苦涩的交织,使得整首诗在情感上更加丰富,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诗中运用了比喻(如“蜃楼”)、拟人(如“燕语”)及对仗等手法,使得诗句更加生动。
主题思想:
诗的中心思想在于对自然与人生的思考,既有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也有对孤独与无奈的深刻感悟。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的“雪浪”象征着什么?
“蜃楼”在诗中代表了什么?
诗人对远方的情感是: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李白与杜甫同为唐代诗人,前者偏爱表达豪情壮志,后者则多描写社会现实与苦难。两者在情感表达上各具特色,值得对比与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