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03:21:4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03:21:43
作者:文彦博 〔宋代〕
类型:古诗词
绮节初抽翠,金塘久托根。
何堪混萧艾,自合比兰荪。
碧映龙池水,青迷楚泽魂。
年年增恨处,长信与长门。
这首诗描绘了初春时节,芳草刚刚抽出嫩芽,金塘的根系已经扎得很深。可惜这些草与萧艾混杂在一起,真不如兰草与荪草那样清雅。碧绿的草影映照在龙池的水面上,青翠的草色迷乱了楚泽的灵魂。年年在增添的惆怅之处,长信与长门的遥远情感依旧存在。
作者介绍:文彦博,字子振,号白华,北宋时期的文学家、政治家,擅长诗词,曾参与编纂《太和志》。他的诗歌以清新、雅致著称,常常表现对自然和人情的细腻观察。
创作背景:这首诗写于初春时节,诗人通过描绘初春的芳草,表达了对生活的感慨,以及对过往情感的追忆。诗中对草的描写,既是自然的描绘,也隐喻了人生的起伏和情感的复杂。
《芳草》以春天的景象为背景,诗人通过对草木的描写,反映了他对生活的感悟与思考。开头两句用“绮节初抽翠,金塘久托根”描绘出春天的生机,草木的生长象征着生命的希望与未来的期盼。然而,接下来的“何堪混萧艾,自合比兰荪”则表现出诗人对现实的失望与无奈。萧艾的杂草与兰荪的高洁形成鲜明对比,揭示了生活中不尽如人意的种种。
“碧映龙池水,青迷楚泽魂”两句将景与情结合,碧绿的草影映照在水面上,形成了美丽的意象,同时也暗示了诗人内心的迷惘。最后的“年年增恨处,长信与长门”则总结了全诗,表达了诗人对时间流逝和情感积累的无奈与惆怅。整体上,这首诗通过细腻的自然描绘,深入探讨了人情世事的复杂,流露出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与对现实的失落感。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整首诗探讨了生命的希望与无奈,反映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与对现实的失落感,情感真挚而深沉。
诗词测试:
诗中的“绮节”指的是什么?
“碧映龙池水”中的“碧”描述的是什么?
诗人对混杂的草木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