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词典

《忠献韩公挽辞二首 其二》

时间: 2025-04-30 23:34:41

诗句

两朝身与国安危,典策哀荣此一时。

木稼尝闻达官怕,山颓果见哲人萎。

英姿爽气归图画,茂德元勋在鼎彝。

幕府少年今白发,伤心无路送灵輀。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23:34:41

原文展示

忠献韩公挽辞二首 其二
——王安石

两朝身与国安危,典策哀荣此一时。
木稼尝闻达官怕,山颓果见哲人萎。
英姿爽气归图画,茂德元勋在鼎彝。
幕府少年今白发,伤心无路送灵輀。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韩公的哀悼与敬仰。诗中提到,韩公在两朝之际,国事的安危与他息息相关,这一时的典章制度都令人感伤。他曾听闻达官显贵的恐惧,而如今目睹了哲人的衰退。韩公英俊的风姿与气宇宛如画卷般美丽,而他的丰功伟业在历史的鼎盛中依旧闪光。然而,如今在幕府工作的年轻人已是白发苍苍,满心悲伤却无路可去送别他的灵柩。


注释

  • 两朝:指的是两个朝代,暗指韩公在两种政权下的经历。
  • 国安危:国家的安危。
  • 典策:指的是国家的法律和政策。
  • 木稼:形容田地里的作物,也可理解为“农田”。
  • 达官:指高官显贵。
  • 哲人:有智慧的人。
  • 英姿爽气:形容韩公的英俊风采和清爽气质。
  • 鼎彝:象征着权力和地位的器具。
  • 幕府:指的是官府。
  • 灵輀:灵柩,逝者的棺木。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王安石(1021年-1086年),字介甫,号半山,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以其推行新法而闻名,影响深远。

创作背景:此诗主要是为韩琦(即韩公)所作的挽歌,表达了对其的敬意与哀悼。韩琦是一位优秀的政治家和军事家,王安石与他有着深厚的友谊,写作此诗以表达对他的怀念。


诗歌鉴赏

《忠献韩公挽辞二首 其二》是一首充满深情的挽诗,王安石通过对韩公生平的回顾,反映了对人才的渴望和对国家命运的关切。诗中开篇便以“两朝身与国安危”引入,表明韩公在历史变迁中对国家的影响力,显得极为重要。接着“典策哀荣此一时”,更是将个人的荣辱与国家的兴亡紧密相连,突显了韩公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诗中以“木稼尝闻达官怕,山颓果见哲人萎”展现了政治风云的变幻,达官显贵的恐惧与哲人的衰退形成鲜明对比,形成了对当时政治环境的深刻批判。接下来“英姿爽气归图画,茂德元勋在鼎彝”,王安石以生动的艺术手法描绘了韩公的英俊与成就,仿佛他的一生是一幅完美的画卷,令人叹为观止。

最后,“幕府少年今白发,伤心无路送灵輀”一句中,诗人用“白发”象征时间的无情,表现了对韩公的无尽惋惜,令人感受到一种无力的悲伤。整首诗情感深厚,字句之间流露出对时代变迁的无奈与对逝去英雄的怀念,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两朝身与国安危”:韩公在两个朝代之中,身处国家的安危之中。
  2. “典策哀荣此一时”:此时他所制定的政策令人感伤。
  3. “木稼尝闻达官怕”:农田的作物也曾听闻高官的恐惧。
  4. “山颓果见哲人萎”:在山上见证了智者的衰退。
  5. “英姿爽气归图画”:韩公的英俊气质如同美丽的画卷。
  6. “茂德元勋在鼎彝”:他的丰功伟业在历史上依旧闪光。
  7. “幕府少年今白发”:年轻人如今已是满头白发。
  8. “伤心无路送灵輀”:伤心却无路送别他的灵柩。

修辞手法

  • 比喻:“英姿爽气归图画”,将韩公的风采比作美丽的画卷,形象生动。
  • 对仗:“木稼尝闻达官怕,山颓果见哲人萎”,上下句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排比:通过排比的手法强化了对韩公生平成就的赞美。

主题思想:整首诗的主题围绕对韩公的哀悼与对国家命运的关怀,表现了对人才的渴望和对历史的思考,情感深邃而真挚。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国安危:象征国家的命运。
  • 典策:象征政治和法律。
  • 英姿爽气:象征英雄气质与风范。
  • 白发:象征时光流逝和无奈。

这些意象不仅承载了诗人的情感,也反映了当时政治的复杂性和历史的无情。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木稼”是指什么?

    • A) 农田
    • B) 林木
    • C) 田野
  2. “英姿爽气归图画”中的“图画”指代了什么?

    • A) 韩公的成就
    • B) 韩公的外貌
    • C) 韩公的家乡
  3. “幕府少年今白发”反映了什么情感?

    • A) 对时间的无奈
    • B) 对未来的希望
    • C) 对过去的怀念

答案

  1. A) 农田
  2. B) 韩公的外貌
  3. A) 对时间的无奈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江花月夜》——张若虚
  • 《静夜思》——李白
  • 《夜泊牛津》——杜甫

诗词对比: 王安石的挽诗与杜甫的《春望》都表达了对国家和历史的深切思考,但王安石更侧重于对个人的怀念,而杜甫则更关注于国家的命运与人民的苦难。这种差异反映了两位诗人在艺术表现上的不同倾向。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1. 《王安石诗文集》
  2. 《宋代诗词研究》
  3. 《古诗词鉴赏入门》

这些资料将帮助读者更深入地理解王安石及其作品,同时拓宽对宋代诗词的视野。

相关搜索

词: 相关结果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书驿壁 十月三日泛舟湖中作 雨夜四鼓起坐至明 夜赋 病起杂言 新秋以窗里人将老门前树欲秋为韵作小诗 即事六首 其二 东斋杂书 春晚出游 冲虚宫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兀字旁的字 汉学 为蛇画足 消释前嫌 月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包含枕的词语有哪些 魂惊魄惕 信赏必罚 肀字旁的字 枭心鹤貌 赧颜汗下 草字头的字 皿字底的字 斗絶 氛霭 田字旁的字 女公子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