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词典

《登邯郸洪波台置酒观发兵》

时间: 2025-04-30 15:32:27

诗句

我把两赤羽,来游燕赵间。

天狼正可射,感激无时闲。

观兵洪波台,倚剑望玉关。

请缨不系越,且向燕然山。

风引龙虎旗,歌钟昔追攀。

击筑落高月,投壶破愁颜。

遥知百战胜,定扫鬼方还。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15:32:27

原文展示:

我把两赤羽,来游燕赵间。
天狼正可射,感激无时闲。
观兵洪波台,倚剑望玉关。
请缨不系越,且向燕然山。
风引龙虎旗,歌钟昔追攀。
击筑落高月,投壶破愁颜。
遥知百战胜,定扫鬼方还。

白话文翻译:

我带着两支红色的羽箭,来游历燕赵地区。
正是射天狼星的好时节,心中激动得无暇闲适。
在洪波台观望着战兵,倚剑远望玉关。
我不急于向越国请缨,且向燕然山进发。
风引动着龙虎的旗帜,歌声响起,昔日的追攀又重现。
击打着筑子,月光洒落在高空,投壶游戏打破了我的愁苦。
遥远地知道,经过百战的胜利,定能征服鬼方而归。

注释:

  • 赤羽:这里指红色的羽箭,象征着勇气和豪情。
  • 天狼:指的是天狼星,古人常用天狼星比喻敌人。
  • 洪波台:可能指的是一个军事观望台,用来观察战事。
  • 玉关:象征着守卫的边关。
  • :古代士人所系的饰带,象征着求官的愿望。
  • 燕然山:古代的名山,代表着追求理想的方向。
  • 龙虎旗:象征军队的标志,代表着风起云涌的战争气氛。
  • 击筑:古代弹奏乐器的方式,表示欢庆和豪情。
  • 鬼方:古代北方的敌国,象征着战争的对手。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著名诗人,因其豪放不羁的个性和卓越的诗才,被誉为“诗仙”。他的诗风以清新流畅、豪放俊逸见称,常常表达对自由和理想的追求。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唐代,正值国家形势复杂,边疆多事之秋。李白在游历燕赵时,目睹战争和士兵的英勇,心中感慨,便写下此诗,以表达他对国家的关心以及对战争的积极态度。

诗歌鉴赏:

这首诗不仅展现了李白对军旅生活的热爱,也表现了他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开篇以“我把两赤羽”引入,立刻将读者带入了一个充满朝气和勇气的场景,红色的羽箭象征着战斗的精神。接下来的“天狼正可射”,则暗示着敌人即将来临,战斗的号角已经吹响,诗人的心中充满了激昂和热血。

在“观兵洪波台,倚剑望玉关”中,李白描绘了一幅壮丽的军事图景,表达了他对边关卫国的渴望。诗中提到的“请缨不系越”体现了他对名利的淡泊,反而向往更高的理想和目标,这种豪迈的精神令人钦佩。

“风引龙虎旗,歌钟昔追攀”一句,展示了军中的气氛与士气,李白通过对历史的追忆,表达了对胜利的期待。最后,诗的结尾“遥知百战胜,定扫鬼方还”简洁而有力,展现了诗人对未来胜利的坚定信念。整首诗充满了豪情壮志,展现了李白作为一位诗人的独特视角和深邃的思想。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我把两赤羽:开篇自述,表现出诗人英勇的气概。
  2. 来游燕赵间:描绘出诗人的游历,燕赵是古代的军事重地。
  3. 天狼正可射:暗示敌人即将来临,战斗的紧迫感。
  4. 感激无时闲:表明心中激动,不愿闲适。
  5. 观兵洪波台:描写观兵的场景,表现出对国家的关心。
  6. 倚剑望玉关:象征着守卫边疆的决心。
  7. 请缨不系越:表现出对名利的淡泊,追求更高的理想。
  8. 且向燕然山:象征着追求理想的坚定信念。
  9. 风引龙虎旗:展现军队的气氛和士气。
  10. 歌钟昔追攀:回忆往昔,表达对胜利的渴望。
  11. 击筑落高月:欢庆的场景,表现豪情。
  12. 投壶破愁颜:打破愁苦,表达对未来的期待。
  13. 遥知百战胜:表现出对未来胜利的信心。
  14. 定扫鬼方还:强调征服敌国的决心。

修辞手法:

  • 对仗:如“风引龙虎旗,歌钟昔追攀”,形成音韵和谐的美感。
  • 象征:如“赤羽”、“龙虎旗”等,象征着勇气和战争的精神。
  • 排比:结构上形成呼应,增强了诗的气势。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现了李白对国家的热爱、对战争的积极态度以及对理想追求的坚定。诗中流露出诗人豪放不羁的个性以及对历史的深刻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赤羽:象征勇气与战斗精神。
  • 洪波台:体现了战争的紧迫感和历史的厚重。
  • 玉关:象征守卫国家的责任与使命。
  • 龙虎旗:代表军队的威武与奋发向上的士气。
  • 高月:象征着诗人心中的理想与追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李白的“赤羽”象征着什么?

    • A. 名利
    • B. 勇气
    • C. 财富
      答案:B
  2. 诗中提到的“洪波台”主要是用来做什么的?

    • A. 休息
    • B. 观战
    • C. 聚会
      答案:B
  3. 诗歌的主题思想是什么?

    • A. 对战争的冷漠
    • B. 对国家的热爱与理想追求
    • C. 对名利的追逐
      答案: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之涣《登鹳雀楼》
  • 杜甫《春望》
  • 高适《别董大》

诗词对比:

  • 李白 vs. 王之涣
    • 李白的《登邯郸洪波台置酒观发兵》强调了对国家和战争的关注,展现了豪放的个性;而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则更多地表达了对自然景色的赞美和个人理想的追求。

参考资料:

  • 《李白诗全集》
  • 《唐诗三百首》
  • 《李白与他的时代》

相关搜索

词: 相关结果

成语: 相关结果

诗文: 相关结果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阿坰以歙钵供太希先偶成 清平乐·晨辉初转 清平乐 绛都春 小重山 木兰花慢(雷峡道中作) 满庭芳(九日) 满庭芳(立春) 减字木兰花(贻亢之) 减字木兰花(简天牖)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欠字旁的字 咀嚼英华 丶字旁的字 片瓦不留 亅字旁的字 师旅 贝字旁的字 黵易 满脸春色 包含似的成语 楞伽子 无庸置辩 年灾月晦 包含洽的成语 臣字旁的字 贫穷潦倒 火结尾的成语 花甜蜜就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