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6 00:29:08
原文展示:
游金山寺
蔡襄 〔宋代〕
平日压尘土,今游兴味长。
波涛围四际,台殿起中央。
鱼听晨餐鼓,云和夕炷香。
薰风休递吹,襟袂不胜凉。
白话文翻译:
平时被尘土压抑,今日游览兴致高涨。
四周波涛环绕,中央台殿耸立。
鱼儿听着晨间的餐鼓声,云彩伴随着傍晚的香烟。
和煦的风请不要连续吹拂,衣襟袖口已感到不胜凉意。
注释:
- 压尘土:比喻日常生活的繁忙和压抑。
- 兴味长:兴致高涨,兴趣浓厚。
- 波涛围四际:形容四周被波涛环绕,景象壮观。
- 台殿起中央:中央有高大的台殿耸立。
- 晨餐鼓:早晨寺庙的鼓声,用以召唤僧人用餐。
- 夕炷香:傍晚时分点燃的香烟。
- 薰风:和煦的风。
- 襟袂不胜凉:衣襟和袖口感到凉意,形容风凉。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蔡襄(1012-1067),字君谟,北宋文学家、政治家,福建泉州人。他的诗文以清新自然、含蓄典雅著称,尤以诗见长。此诗描绘了作者游览金山寺时的所见所感,展现了其对自然美景的欣赏和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创作背景:
此诗可能作于蔡襄游览金山寺时,通过对比日常生活的繁忙与游览时的宁静,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喜爱和对心灵宁静的追求。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描绘了作者游览金山寺时的所见所感。首两句通过对比日常生活的压抑与游览时的兴致,突出了游览的愉悦心情。中间两句以波涛和台殿为背景,描绘了寺庙的壮观景象。后两句通过鱼听晨鼓、云和夕香,以及对薰风的感受,进一步展现了寺庙的宁静与作者的内心感受。整首诗语言清新,意境深远,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欣赏和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平日压尘土,今游兴味长。——平日被尘土所压,今日游览兴致高涨。
- 波涛围四际,台殿起中央。——四周波涛环绕,中央台殿耸立。
- 鱼听晨餐鼓,云和夕炷香。——鱼儿听着晨间的餐鼓声,云彩伴随着傍晚的香烟。
- 薰风休递吹,襟袂不胜凉。——和煦的风请不要连续吹拂,衣襟袖口已感到不胜凉意。
修辞手法:
- 对比:通过“平日压尘土”与“今游兴味长”的对比,突出了游览的愉悦心情。
- 拟人:“鱼听晨餐鼓”和“云和夕炷香”赋予了鱼和云以人的行为,增强了诗意。
- 对仗:“波涛围四际,台殿起中央”和“鱼听晨餐鼓,云和夕炷香”均采用了对仗手法,增强了语言的节奏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欣赏和对宁静生活的向往,通过对比日常生活的繁忙与游览时的宁静,展现了作者内心的平和与愉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波涛:象征着自然的壮阔与力量。
- 台殿:代表着寺庙的庄严与神圣。
- 鱼听晨餐鼓:展现了寺庙的宁静与生活的节奏。
- 云和夕炷香:描绘了傍晚时分的宁静与祥和。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平日压尘土”一句,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A. 压抑 B. 兴奋 C. 宁静
- “波涛围四际,台殿起中央”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
A. 城市繁忙 B. 寺庙宁静 C. 自然壮阔
- “鱼听晨餐鼓”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A. 比喻 B. 拟人 C. 对仗
答案:1. A 2. C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苏轼《题西林壁》:同样描绘了自然与人文景观,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欣赏。
- 王安石《泊船瓜洲》: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表达了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诗词对比:
- 苏轼的《题西林壁》与蔡襄的《游金山寺》均描绘了自然与人文景观,但苏轼的诗更多地表达了对人生哲理的思考,而蔡襄的诗则更侧重于对自然美景的欣赏和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参考资料:
- 《宋诗选注》:收录了蔡襄的多首诗作,提供了详细的注释和解析。
- 《中国古代文学史》:详细介绍了蔡襄的生平和文学成就,为理解其诗作提供了背景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