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词典

《过鼓鸣林小雨二首》

时间: 2025-04-29 12:49:09

诗句

淅淅船篷雨点声,疏疏江面縠纹生。

石峰斗起三千丈,身在假山园里行。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9 12:49:09

原文展示:

过鼓鸣林小雨二首
作者: 杨万里 〔宋代〕

淅淅船篷雨点声,
疏疏江面縠纹生。
石峰斗起三千丈,
身在假山园里行。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小雨淅淅沥沥落在船篷上的声音,江面上泛起了稀疏的涟漪。高耸的石峰如同斗争般拔地而起,仿佛身处假山园林之中行走。

注释:

  • 淅淅:形容雨声细微而连续。
  • 船篷:船上的遮雨篷布。
  • 疏疏:稀疏,形容江面涟漪的间隔。
  • 縠纹:指水面涟漪的纹路。
  • 石峰:指高耸的山石,形象化地表现了山的雄伟。
  • 斗起:形容高耸,像是进行斗争一样。

典故解析:

该诗虽未直接引用典故,但“假山园”所指代的景象常见于中国传统园林,表现了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结合,反映了宋代文人追求自然与闲适的生活态度。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杨万里(1127-1206),字廷秀,号诚斋,南宋著名诗人,擅长山水诗,作品风格清新自然,表达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

创作背景:

本诗作于南宋时期,正值国家动荡的年代,诗人通过描绘自然景色,表达内心的宁静和对生活的热爱。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勾勒出雨声、江面和高山的景象,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细腻观察和深刻感受。开头两句通过声音和视觉的结合,生动地描绘了小雨落在船篷上,营造了一种轻柔、细腻的氛围,而江面上的涟漪则隐喻了生活中细微而变化的细节。接下来的两句则通过“石峰斗起”展现了自然的雄伟壮观,与前面的细腻形成鲜明对比,表现了诗人心中的壮阔与渺小。诗的最后一句“身在假山园里行”,则是一种自我反思,表明诗人在自然与人文环境中寻找心灵的归宿,反映了他对生活的思考和情感的寄托。整首诗通过对比与融合,表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展现了诗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淅淅船篷雨点声:细雨轻轻落在船篷上,声音清脆,展现出一种宁静的气氛。
  2. 疏疏江面縠纹生:江面上因雨水而产生稀疏的涟漪,象征着自然的细腻变化。
  3. 石峰斗起三千丈:高耸的山石如同争斗般直插云霄,表现自然的雄伟与壮丽。
  4. 身在假山园里行:诗人身处于仿佛园林般的环境中,表明一种归隐与自然相融的心境。

修辞手法:

  • 拟人:将雨声赋予生命,使其如同在诉说。
  • 对仗:诗中运用平仄对仗,增强了诗的音乐感。
  • 比喻:将石峰比作斗争,形象生动地表现了山的巍峨。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赞美与热爱,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反映出诗人在困境中的内心宁静与自我反思的情感基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象征生机与细腻,传达诗人对自然的细腻观察。
  • 江面:象征流动与变化,反映生活的无常。
  • 石峰:象征高耸与壮丽,表现自然的雄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下列哪一句描绘了雨声? A. 石峰斗起三千丈
    B. 淅淅船篷雨点声
    C. 身在假山园里行

  2. 诗中提到的“假山园”指的是: A. 人工造的山水景观
    B. 自然山峰
    C. 一种植物

  3. 该诗的主题思想是: A. 对生活的无奈
    B. 对自然的赞美与热爱
    C. 对历史的反思

答案:

  1. B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陶渊明《桃花源记》:同样表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与宁静。
  • 王维《山居秋暝》:描绘山水自然景色,展现诗人对自然的热爱。

诗词对比:

  • 杨万里 vs 王维:两位诗人均擅长山水诗,杨万里的作品更具生活气息,而王维则更多表现出哲理与禅意。

参考资料: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宋代诗人研究》
  • 《杨万里诗文集》

相关搜索

词: 相关结果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采桑子 其六 采桑子 采桑子 查伊璜两度出家姬作剧 采桑子 采桑子 题玉田词后 采桑子 采桑子 采桑子 其一 采桑子 雨丝 采桑子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食无求饱,居无求安 包含貂的成语 千闻不如一见 矢字旁的字 中旨 悮人子弟 秙鬼 鲜为人知 卜字旁的字 绞丝旁的字 屮字旁的字 挑牙料唇 谣诼诬谤 尸字头的字 销衅 不染一尘 包含貊的词语有哪些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