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7 07:32:3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7 07:32:32
观音大士赞
作者: 释道冲 〔宋代〕
一切音声相,是人听以耳。
我圜通大士,唯以眼而听。
非物以眼听,六根互为用。
当其互用时,根境不相杂。
譬如帝珠网,交光相融摄。
即此融摄相,各各住自位。
以此三昧力,普施于一切。
俾不离声色,透出声色海。
眼处若闻声,耳处得解脱。
共证十方空,同名观自在。
我作如是赞,定招妄语罪。
既招妄语罪,画者亦是妄。
画者既是妄,此相非真实。
于非真实处,此相常现前。
应作如是观,是真法供养。
这首诗表达的是音声的本质是人耳所听,但我这个圆通的大士却是用眼睛来听。并不是用眼睛直接听物体,而是六根(眼、耳、鼻、舌、身、意)互相配合使用。当它们互相配合时,根与境不相混杂。就像帝珠的网一样,光芒交融吸引。在这种交融之中,每个部分都能各自保持自己应有的位置。凭借这种三昧(禅定)的力量,普遍地施加于一切事物,使其不离开声音和色彩,透过声音和色彩的海洋。在眼睛的地方仿佛听到了声音,而在耳朵的地方获得了解脱。我们共同证悟十方的空性,都称之为观自在。我的赞美之词,必然会招来妄语的罪过。既然招来妄语的罪过,画这个赞美的人也是妄想。既然画者也是妄想,这个形象就不是真实的。在不真实的地方,这个形象却常常显现。应当以这样的方式去观照,这是对真法的供养。
作者介绍: 释道冲(生卒年不详),宋代僧人,善于诗词创作,崇尚禅宗思想,常通过诗歌表达深奥的哲理。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宋代,正值禅宗思想广泛传播的时期,作者结合佛教的思想与哲学,探讨感知的本质和真实的境界。
《观音大士赞》通过对“听”的探讨,展现了作者对音声与视觉之间关系的深刻理解。诗中“我圜通大士,唯以眼而听”一句,反映了禅宗强调的超越感官的智慧,暗示着在观察和聆听之间,存在着一种更高层次的认知。通过“六根互为用”,作者揭示了感知世界的复杂性,强调了感官之间的互补关系。这种观念不仅在禅宗中占有重要地位,也影响了后来的哲学思考。
整首诗的意境深邃而富有哲理,尤其是“眼处若闻声,耳处得解脱”这两句,表达了在超越常规的理解方式下,眼与耳间的界限变得模糊,达到一种心灵的解脱和觉悟。此外,诗中提到的“真实”与“非真实”的对比,突显了作者对幻象的深刻反思,提醒读者在纷扰的现实中寻找真相。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诗歌通过探讨感知与真实的关系,传达了禅宗对内心觉悟和超越世俗的追求,提醒人们在纷扰中寻找真理。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的“六根”指的是哪些?
A. 眼、耳、鼻、舌、身、意
B. 心、灵、意、声、色
C. 眼、耳、舌、手、脚
诗中提到的“帝珠网”象征着什么?
A. 真实的世界
B. 感官的交融与复杂
C. 空无的境界
“眼处若闻声,耳处得解脱”这句表达了什么?
A. 眼睛能听到声音
B. 听觉与视觉的交融
C. 觉悟与解脱的关系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