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7:17:4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7:17:42
寄题开元寺明上人院假山
作者:梅尧臣 〔宋代〕
石是青苔石,山非杳蔼山。
诸峰生镜里,小岭傍池间。
雨不因云出,门疑为客关。
何须费蜡屐,暂到此中闲。
这首诗描绘的是开元寺中的假山景色。诗中提到的石头是长满青苔的石头,山不是那种高耸入云的山峰。各种山峰在水面上反射,像是在镜子里一样,小山岭依偎在池塘的边上。雨水并不是因为云彩而降下,门口仿佛是为了迎接客人而关闭。何必花费时间穿上木屐,暂时来到这里享受闲适的时光呢?
字词注释
典故解析
本诗并未直接引用典故,但描绘的假山和寺庙的场景常见于文人墨客的游记和诗歌中,反映了当时士人寻求隐逸生活的理想。
作者介绍
梅尧臣,字圣俞,号天池,宋代著名诗人。他以山水诗著称,风格清新、自然,常表达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梅尧臣游览开元寺时,表达了他对自然景色的喜爱和对喧嚣尘世的逃避。
这首《寄题开元寺明上人院假山》以简练的语言描绘了一个僻静、幽雅的山水环境。诗中通过细腻的观察和生动的描写,营造出一种超然物外的闲适感。开篇的“石是青苔石,山非杳蔼山”,直接指向了假山的特点,打破了人们对高山的传统印象,似乎在强调一种“近乎自然”的美感。接下来的“诸峰生镜里,小岭傍池间”,则通过水面倒影的描写,进一步增强了自然的宁静与和谐。
“雨不因云出,门疑为客关”,在此处,诗人巧妙地运用天气变化来反映内心的宁静与思考。诗人似乎在思索,雨水的降落并不总是由云彩造成的,门并不是为了迎接客人而关闭的,暗示着一种对世俗交往的淡漠和对内心世界的探索。最后一句“何须费蜡屐,暂到此中闲”,则进一步传达了诗人对安逸生活的向往,表现出一种“无所挂碍”的心态。
整首诗在自然景色的渲染中,既有对外界的细致观察,也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宁静与超脱,展现了宋代士人追求隐逸、寻求精神寄托的生活态度。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诗歌的中心思想是对自然美的赞美与对闲适生活的追求,表现了诗人对世俗的超脱和对内心宁静的向往。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的“青苔石”指的是什么?
A. 干燥的石头
B. 长满青苔的石头
C. 金色的石头
D. 透明的石头
诗的最后一句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A. 对繁忙生活的向往
B. 对闲适生活的追求
C. 对人际交往的渴望
D. 对自然的厌倦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推荐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