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20:46:1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20:46:13
送施景仁太博提点江南坑冶
梅尧臣
楚山岂无铜,楚匠岂不工。
大炉常乏铸,碧炉那得充。
积弊在乡县,孰肯以利笼。
君今承诏行,谕民当得中。
苟能使之发,亦莫取之穷。
此乃事可久,山深山自通。
这首诗的意思是:楚地的山上难道没有铜吗?楚地的工匠难道不够能工巧匠吗?大铸炉常常缺少铸造的原料,碧色的炉子又怎么能够得到充足的金属呢?地方上的积弊很多,谁愿意用利益来束缚自己呢?你如今承受皇命出行,应该告诉百姓们要得到公平的利益。如果能够使事情发展起来,也不必追求过于贫困的结果。这是一个可以长久持续的事情,山深处的矿藏自会有人开采。
作者介绍:梅尧臣(1002-1060),字子华,号梅溪,宋代著名诗人。其诗多以山水田园为题材,质朴自然,情感真挚。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梅尧臣担任官职期间,正当江南地区的矿冶业亟需整顿之时。诗中表达了他对地方治理的关心,以及对民生的关注。
这首诗通过对江南坑冶的描绘,反映了作者对地方经济和民生的深刻思考。诗的开篇以“楚山岂无铜,楚匠岂不工”设问,直接指出了当地资源和人力的丰富,然而随之而来的“但大炉常乏铸,碧炉那得充”则揭示了资源未能得到有效利用的矛盾。这一对比显得尤为鲜明,表现出在资源丰富的背景下,管理和技术的缺乏导致了经济的停滞。
诗中提到的“积弊在乡县,孰肯以利笼”,让人思考地方治理中的腐败和不作为,暗示着地方官吏不愿意从中获利。接下来的“君今承诏行,谕民当得中”则是对施景仁的寄望,认为他作为官员应该能够传达公平正义的政策。
整体来看,这首诗不仅是对矿冶行业的关心,更是对地方治理的深刻反思,展现了诗人对社会现状的敏锐洞察力和对美好未来的期望。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诗中运用了对比与设问的修辞手法,增强了论述的力度,表现出诗人对现实的深刻思考。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达了对地方治理的关注,强调资源的合理利用和民生的改善,体现出诗人对社会的关怀与责任感。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的“楚山”象征什么?
“苟能使之发,亦莫取之穷”表明了什么态度?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梅尧臣与杜甫的作品中均体现了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尽管风格不同,但都蕴含着对民生的关切与对美好未来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