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7 09:23:4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7 09:23:47
原文展示:
古意 其六 袁凯 〔明代〕 中夜治舟楫,越海远游遨。 游遨将何为,万宝聚岩坳。 珊瑚七尺余,珠树罗蓬蒿。 持之向中国,可以金张豪。 出门忽不乐,欲进心恒慅。 但恐蛟龙怒,骨肉沦波涛。 人生亦有命,圣贤莫能逃。 遗穗尚可拾,言归卧林皋。
白话文翻译:
半夜时分修理船只,准备跨越海洋远游。 远游的目的何在?是为了岩坳中聚集的无数宝物。 七尺多高的珊瑚,珍珠树遍布在蓬蒿之间。 带着这些宝物回到中原,足以炫耀富贵。 但出门后突然感到不快,想要前进的心情总是不安。 只怕蛟龙发怒,骨肉沉入波涛之中。 人生也有命运,即使是圣贤也无法逃脱。 遗留的谷穗还可以捡拾,还是回家卧在林边的草地上吧。
注释: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袁凯,明代诗人,生平不详,但其诗作流传较广,风格多变,既有豪放的边塞诗,也有细腻的田园诗。此诗反映了作者对远游的向往与对命运的无奈。
创作背景: 此诗可能是在作者对远游的憧憬与对未知的恐惧之间产生的矛盾心理下创作的。诗中通过描绘远游的景象和对命运的思考,表达了作者内心的复杂情感。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描绘半夜修理船只准备远游的场景,展现了作者对远方的向往和对宝物的渴望。诗中“珊瑚七尺余,珠树罗蓬蒿”等句,生动描绘了远方的珍宝,但随后作者却表达了出门后的不安和对海难的恐惧。最后,作者通过对命运的思考,决定放弃远游,回归田园生活。整首诗情感丰富,从向往到恐惧,再到无奈的接受,展现了作者内心的复杂变化。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远游的向往和对命运的思考,表达了作者内心的矛盾和无奈。最终,作者选择放弃远游,回归田园生活,体现了对命运的接受和对简单生活的向往。
意象分析: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的“珊瑚七尺余”象征什么? A. 珍宝的珍贵 B. 远方的危险 C. 简单的生活 D. 命运的不可控
作者最终决定放弃远游,回归田园生活的原因是什么? A. 对珍宝的失望 B. 对命运的接受 C. 对海难的恐惧 D. 对简单生活的向往
答案:1. A 2.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