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4 00:33:3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4 00:33:38
遣愁
作者: 丁元照 〔清代〕
木落叶声干,西风起暮寒。
愁来天宇仄,物尽草庐宽。
晚膳因贫减,衰颜怕镜看。
胸中无限事,一例上眉端。
秋天的树叶纷纷落下,发出干枯的声响,西风吹来,带来了傍晚的寒意。愁绪涌上心头,使得天空显得更加低沉,万物凋零,草屋也显得更加宽广。晚餐因为贫困而减少,衰老的面容让我不敢正视镜子。心中有无尽的烦恼,尽都写在了眉头上。
字词注释
典故解析
本诗虽未直接引用典故,但通过自然景象的描写,折射出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愁苦,符合中国古典诗歌常见的以景抒情的手法。
作者介绍
丁元照(生卒年不详),清代诗人,生于江南,生活贫苦,作品多以抒发个人情感与对生活的感慨为主。他的诗歌以清新自然、情感真挚著称,常常描绘秋冬时节的孤寂与愁苦。
创作背景
《遣愁》创作于清代,正值社会动荡与个人生活困顿之际。诗人通过描绘秋天的萧瑟景象,表达了对生活困境的无奈与对未来的迷茫,反映出当时社会的种种不幸。
《遣愁》是一首典型的抒情诗,诗人通过细腻的自然描写,传达出内心深处的愁苦与孤独。开篇即以“木落叶声干”引入,描绘了秋天的萧瑟景象,营造出一种静谧却又带有忧伤的氛围。接着,诗人通过“西风起暮寒”进一步强化了这一情感,寒风与落叶的结合,仿佛在诉说着时光的流逝与无情。
在情感的表达上,诗人用“愁来天宇仄”和“物尽草庐宽”反映出心境与环境的共鸣。天宇的低沉与草庐的空旷,正是诗人内心孤寂的写照。此时,晚餐的减少与衰老的面容又将生活的困顿与现实的无奈映衬得淋漓尽致。
最后一句“胸中无限事,一例上眉端”则是全诗的高潮,情感的淋漓尽致表露无遗。它不仅揭示了诗人内心的苦闷,也让读者感受到一种强烈的共鸣。整首诗采用了简练的语言,营造出深沉而又细腻的情感,使人感受到一种深切的孤独与哀愁。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本诗运用了比喻与拟人等修辞手法,比如“愁来天宇仄”,将愁绪与自然环境结合,增强了情感的表达。此外,诗中也运用了对仗的手法,使得语言更具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主题是对生活困顿的感慨与对人生无常的思考,展现了清代诗人对现实的无奈与深切的孤独感。
意象词汇
这些意象共同构成了诗人情感的表达,反映了对生活的无奈与对未来的迷茫。
诗词测试
《遣愁》的作者是?
a. 李白
b. 丁元照
c. 杜甫
诗中提到的“西风”象征什么?
a. 春天的生机
b. 秋冬的寒冷
c. 夏季的热烈
诗中“晚膳因贫减”表达了什么?
a. 生活富裕
b. 生活困顿
c. 生活安逸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与李白的《月下独酌》相比,丁元照的《遣愁》更侧重于现实的困顿与内心的愁苦,而李白的作品则更倾向于借酒抒怀,表现出一种洒脱与豪情。这种对比反映了不同诗人对生活的态度与情感表达的差异。
推荐书目
这些书籍将帮助读者更深入地理解古诗词的美与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