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4 18:28:2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4 18:28:28
尽有民间疾苦事,语禽何不一传言。
怪底不离飞鸟类,长年孤负稻粱恩。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民间疾苦的深切关注,尽管有许多苦难在民间发生,为什么鸟儿却不传达这些声音呢?诗人感到遗憾,因为这些鸟儿从未离开过飞翔的境界,长年无视稻谷和粮食的恩惠。
诗中提到的“稻粱”是古代中国主要的粮食作物,象征着丰收与民生安定。诗人以鸟类为喻,表达对社会现实的关注与对无情环境的无奈。
弘历,即清代的乾隆皇帝,他不仅是一位政治家,还以诗词闻名。乾隆年间,国家经济繁荣,但民间疾苦依然存在,诗人常常在诗中反映社会现实,表达对民众的关怀。
本诗作于乾隆时期,正值清朝的盛世,但社会矛盾和民生问题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诗人在此背景下,借用鸟类的视角,表达了对民间疾苦的关注和无奈。
这首诗以鸟类作为象征,反映了诗人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思考。诗的一开头便点出“民间疾苦”,引导读者关注社会问题。接着,诗人以“语禽”发问,表现出一种对自然与人类关系的反思。鸟类本应自由自在,但诗人却质疑它们为何不传达人类的苦难,揭示出一种孤独与无奈的情感。
最后一句“长年孤负稻粱恩”则深刻表达了诗人对自然恩惠的感慨。鸟类虽在空中飞翔,享受着自然的馈赠,却未能回馈人类社会的苦难。这不仅是对鸟类的批判,更是对人类社会的反省,暗示着人类在享受丰厚物质的同时,是否也应关注身边的苦难。
整首诗在用词上简练有力,通过对比与反问,增强了情感的深度,使得诗人在呼吁人们关注社会现实的同时,也引发了对自然与人类关系的深思。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在于呼唤人们关注民间疾苦,反思人与自然的关系。诗人通过鸟类的视角,揭示出人类在享受自然恩惠的同时,是否也应承担起对社会的责任。
诗中提到的“疾苦事”指的是什么?
A. 自然灾害
B. 民间的痛苦与困境
C. 个人的烦恼
D. 政治斗争
诗人对“语禽”的疑问主要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对鸟类的羡慕
B. 对人类无能为力的无奈
C. 对自然的崇拜
D. 对社会的冷漠
诗中“长年孤负稻粱恩”意指:
A. 鸟类没有享受食物
B. 人类对自然的依赖
C. 鸟类未能回报人类的苦难
D. 稻谷丰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