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01:35:37
原文展示:
月寒蟋蟀鸣,独向空庭步。
金井双梧桐,花上有清露。
白话文翻译:
在寒冷的月夜里,蟋蟀在鸣叫,我独自走在空旷的庭院中。金色的水井旁,双排的梧桐树下,花朵上挂着晶莹的露珠。
注释:
- 月寒:指寒冷的月夜,表现出夜晚的宁静和清冷。
- 蟋蟀鸣:蟋蟀在鸣叫,增添了夜晚的生动气息。
- 独向:独自向……,表现诗人的孤独感。
- 空庭步:在空旷的庭院中漫步,营造出一种孤寂的氛围。
- 金井:金色的水井,可能象征着富贵或美好。
- 双梧桐:两棵梧桐树,体现出对称美。
- 清露:清晨的露水,象征着新鲜和纯净。
典故解析:
- 蟋蟀:在古代文学中常作为孤独和思念的象征。
- 梧桐:古人认为梧桐树是凤凰的栖息之处,象征着高洁和美好的理想。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王伯稠,字仲明,明代诗人,以其清新脱俗的诗风著称。他生于盛世,目睹了社会的繁华与变迁,作品多表现个人情感和自然景色。
创作背景:
“子夜四时歌”创作于王伯稠晚年,反映了他对孤独与时光流逝的思考。诗中蕴藏了对美好自然的向往与对人生的感慨。
诗歌鉴赏:
王伯稠的《子夜四时歌》以简洁的语言描绘了寒冷月夜的宁静景象,表现出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对自然美的感受。诗中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夜晚的静谧,蟋蟀的鸣叫与空庭的漫步形成鲜明的对比,增强了孤独感。金井边的双梧桐和花上的清露,则表现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珍视。整体而言,诗歌通过意象的组合,传达出一种淡淡的忧伤与对生命流逝的感慨,展现出王伯稠对生活的深刻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月寒蟋蟀鸣:在寒冷的月光下,蟋蟀在夜中鸣叫,展现出一种凉意和孤独感。
- 独向空庭步:诗人独自走在空旷的庭院中,进一步强调了孤独的主题。
- 金井双梧桐:金色的水井旁,双排的梧桐树,象征着富饶与和谐。
- 花上有清露:花瓣上挂着清晨的露珠,展现出自然的美丽与清新。
修辞手法:
- 比喻:用“月寒”比喻夜晚的寒冷,增强了氛围的渲染。
- 拟人:蟋蟀的鸣叫被赋予了情感,增添了诗的生动性。
- 对仗:如“金井双梧桐”形成对称,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歌传达了诗人对孤独与自然美的感悟,表现了对生活的思考与感怀,营造出一种淡淡的忧伤与对美好事物的珍惜。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蟋蟀:象征孤独与思念。
- 月寒:代表了夜晚的宁静与寒冷。
- 清露:象征着新鲜与纯净,暗示美好事物的短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月寒蟋蟀鸣”中的“寒”指的是什么?
-
诗中提到的“金井”象征着什么?
-
这首诗的主要情感基调是什么?
答案:
- B. 寒冷
- B. 富贵
- B. 孤独忧伤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 王伯稠的《子夜四时歌》与李白的《静夜思》均描绘了夜晚的情景,前者更强调自然的静谧与孤独感,后者则表达对故乡的思念。两者在主题上有相似之处,但情感基调有所不同。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