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词典

《次韵奉和杨圣咨题李长者旧居》

时间: 2025-05-07 08:14:00

诗句

李氏当年著佛书,此邦犹记旧居庐。

因公寻访松生语,不识何人为守株。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7 08:14:00

原文展示:

李氏当年著佛书,此邦犹记旧居庐。因公寻访松生语,不识何人为守株。

白话文翻译:

李氏在当年写了佛教书籍,这个地方的人们至今仍记得他的旧居。因为公事而去寻访,听到松树下的谈话,却不知道是谁在守着这片土地。

注释:

  • 李氏:指李长者,可能是指某位著名的佛教书籍作者。
  • 佛书:佛教经典著作,可能涉及佛教哲学或教义。
  • 旧居庐:指李氏曾经居住的地方。
  • 因公寻访:因公事的关系去探访。
  • 松生语:松树下的谈话,可能隐喻着自然中的智慧或哲理。
  • 守株:比喻守着某个地方或事物,不知变通。

典故解析:

  • 守株待兔:源于《战国策》,形容不知变通,固守某种状态。此处提及可能暗示对过往的执念或对传统的坚守。

诗词背景:

  • 作者介绍:郭时亮,宋代诗人,以其清新脱俗的风格著称,常以自然为题材,关注人文情怀。
  •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对李长者旧居的追忆,反映出对历史的缅怀与对文化遗产的珍视。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怀念李长者的旧居,表达了对文化传承的敬意。诗人以简练的笔触勾勒出李氏的影响力,以及人们对其经典著作的深切记忆。开篇“李氏当年著佛书”即点明主题,展现了李氏在佛教文化中的地位。接着“此邦犹记旧居庐”则引入了地方对历史人物的崇敬,表现出一种对于文化传承的温情。最后两句通过细腻的描绘,体现了诗人对自然与人文的思考,松树下的谈话象征着智慧的传递,而“何人为守株”则引发读者对当下文化保护的反思。整首诗情感深邃,意境悠远,展现了诗人对历史的深刻理解和对文化的珍视。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李氏当年著佛书”:直接表述李氏的成就,展现其在佛教书籍上的贡献。
    • “此邦犹记旧居庐”:指出地方对于李氏旧居的记忆,表现出对历史的尊重。
    • “因公寻访松生语”:因公事而去探访,松树下的谈话暗示自然中的智慧。
    • “不识何人为守株”:对守护传统文化的隐含疑问,增加了诗的深度。
  • 修辞手法

    • 对仗:诗中“李氏”与“此邦”、“佛书”与“旧居庐”形成对仗,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意象:松树作为自然的象征,代表着长久与智慧。
  • 主题思想:整首诗通过对李长者的追忆,表达了对文化遗产的珍视和对历史传承的深刻思考。

意象分析:

  • 松树:象征长久、坚韧和智慧,寓意对文化的守护。
  • 旧居:代表历史和记忆,承载着文化的传承。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李氏在当年著作了什么?

    • A. 诗歌
    • B. 佛书
    • C. 小说
    • D. 史书
  2. 诗中提到的“松生语”暗示了什么?

    • A. 诗的韵律
    • B. 自然中的智慧
    • C. 历史的回忆
    • D. 个人的感情
  3. “守株”在诗中指的是什么?

    • A. 一种植物
    • B. 固守某个状态
    • C. 传统的守护
    • D. 文化的传承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题李白旧居》:通过对李白的追忆,展现出对文化巨匠的敬仰。
  • 《泊船瓜洲》:描绘自然与人文的结合,展现诗人对故乡的情感。

诗词对比

  • 郭时亮 vs. 李白
    • 郭时亮的诗更多关注于文化的传承与自然的哲思,而李白则更注重个人情感的抒发与豪放的气质。两者在风格上各具特色,反映了不同的时代背景和文化追求。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李长者与佛教文化》

相关搜索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寄江上人 张郎中过原东居 易水怀古 送无可上人 让纠曹上乐使君 送韩湘 留别光州王使君建 灵准上人院 寄魏少府 送丹师归闽中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孺开头的词语有哪些 金樱 吆唤 包含给的成语 更姓改名 千思万虑 至字旁的字 四点底的字 石字旁的字 辵字旁的字 用字旁的字 掩恶扬美 源清流洁 聪明正直 始末根由 今夕有酒今夕醉 包含惹的词语有哪些 急不择言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