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6 00:45:1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6 00:45:19
数举除夜酒,稍消少年豪。
浮光寄流水,妙理付浊醪。
微阳未出土,大雪飞鹅毛。
试问冰霜劲,春来能久牢。
在除夕之夜,举杯畅饮,稍稍消减了年轻时的豪情。
浮动的光影仿佛寄托在流水中,微妙的道理又像被浊酒所掩埋。
微弱的阳光尚未透出土地,纷飞的大雪如鹅毛般飘落。
我想问问这冰霜的坚韧,等到春天来临,它能保持多久呢?
苏辙(1039年-1112年),字子瞻,号晦庵,宋代著名文学家、政治家,苏轼的弟弟。他的诗、文、词均有成就,风格清新自然,常表现对人生的思考。
本诗作于丙辰年除夕,正值北宋时期,社会动荡与人心思变,诗中流露出对岁月流逝的感慨,以及对未来的思考。
《次韵景仁丙辰除夜》是一首充满哲思的诗作。诗人在除夕之际,举杯畅饮,追忆青春的豪情,似乎在回顾年轻时的放纵与无畏。然而,随着岁月的流逝,诗人意识到,这种豪情在时间的冲刷下显得微不足道。诗中“浮光寄流水,妙理付浊醪”一句,意象独特,流光溢彩的瞬间如同流逝的时光,有着难以捉摸的深刻道理,而这些道理又往往在浑浊的酒中被掩埋,体现了人生的无奈与哲理。
“微阳未出土,大雪飞鹅毛”的描写,生动地描绘了除夕夜的景象,微弱的阳光尚未显现,象征着新年的希望尚未来临,而飞舞的大雪则显示出冬季的严寒与萧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种对比不仅增强了诗的意境,也引发了人们对于春天的渴望与期待。
最后一句“试问冰霜劲,春来能久牢”则引发了更深层的思考,冰霜的坚韧是否能抵挡春天的到来?这既是对自然界的探讨,也是对人生哲理的思考,表达了对未来的忧虑与不确定性。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全诗表达了对时间流逝的感慨与对未来的不确定性,展现了诗人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以及对岁月的珍重与对新年的期待。
诗中提到的“除夜”是指哪一天?
“浮光寄流水”中的“浮光”指的是什么?
诗中提到“大雪飞鹅毛”,这个比喻主要形容什么?
与李白的《将进酒》相比,苏辙的诗更加沉思与内省,而李白则更显豪情与豪放。两者都表达了对人生的感悟,但角度与情感基调有所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