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03:03:5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03:03:50
作者:苏辙 〔宋代〕
伏中苦热焦皮骨,秋后清风濯肺肝。
天地不仁谁念尔,身心无著偶能安。
诗书久为消磨日,毛褐还须准拟寒。
谩许百年知到否,相从一日且盘桓。
在酷热的伏天里,身体和心灵都受尽折磨,
而秋后清风则洗净了我的肺腑。
天地无情,谁来关心你呢?
身心无所依靠,偶尔才能获得安宁。
读书写诗已经消磨了很多日子,
而身上的毛衣还得准备迎接寒冷。
人生百年,究竟能知道些什么呢?
不如在这世上漫游一日,随意徘徊。
“天地不仁”出自《老子》,意指宇宙自然无情,世间万物自有其法则。此句反映了诗人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作者介绍: 苏辙(1039-1112),字子由,号晦庵,宋代著名诗人、文学家、政治家,是苏轼的弟弟。他的诗风清新明快,常用平实的语言表达深刻的思想。
创作背景: 《立秋后》写于立秋时节,是作者在热夏过后所感受到的季节变化及其内心的思考,表达了对生命无常的感慨和对安宁的渴望。
《立秋后》以生动的意象描绘了从酷热的夏季过渡到清爽的秋天,诗人在伏天的熬煎中感受到身体的疲惫与无奈,而秋风的吹拂则带来了身心的舒畅与安宁。诗中借助“天地不仁”的感慨,反映出对人生的思考,透出一种无奈的哲理。诗人不禁感叹,纵使读书写诗消磨了时光,但对生活的领悟却似乎难以深入。最后的“漫游一日”则展现了他对生命自由的向往,强调在无常的生活中寻找一丝安宁。整首诗情绪深沉,既有对自然的观察,也有对人生的哲理思考,展现了作者超然的心境。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本诗主要探讨了人生的无常与对安宁的追求,表达了在苦闷与无奈中对自由与洒脱的向往。
诗词测试:
诗中“伏中苦热”指的是哪个季节?
A. 春天
B. 夏天
C. 秋天
D. 冬天
“天地不仁”表达了诗人对世界的什么看法?
A. 温暖
B. 无情
C. 仁慈
D. 美好
诗中提到的“盘桓”是什么意思?
A. 旅行
B. 徘徊
C. 工作
D. 休息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与王维的《山居秋暝》相比,苏辙的《立秋后》更注重对人生无常的反思,而王维则更侧重于自然的宁静与个人的隐逸生活。两者都展现了对自然的热爱,但情感基调各有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