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词典

《浰阳早发》

时间: 2025-05-02 04:58:43

诗句

富贵本无定,世人自荣枯。

嚣嚣好名心,嗟我岂独无。

不能便退缩,但使进少徐。

我行念西国,已分田园芜。

南来竟何事,碌碌随商车。

自进苟无补,乃是懒且愚。

人生重出处夫岂徒。

永怀江阳叟,种藕春满湖。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04:58:43

原文展示

《浰阳早发》
作者:苏轼 〔宋代〕

富贵本无定,世人自荣枯。
嚣嚣好名心,嗟我岂独无。
不能便退缩,但使进少徐。
我行念西国,已分田园芜。
南来竟何事,碌碌随商车。
自进苟无补,乃是懒且愚。
人生重出处夫岂徒。
永怀江阳叟,种藕春满湖。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人生和社会的思考。财富与地位并没有固定的标准,世人皆有荣华与衰落。名声显赫的欲望在喧嚣中不断追逐,而我难道就没有这种欲望吗?但我不愿意轻易退缩,只希望能慢慢前行。我在路上思念西方的国家,早已看见田园荒芜。南来的旅途究竟为了什么呢?我不过是在商队中碌碌无为地随行。即使前行也无补于事,那就只是懒惰与愚昧。人生重在出处,难道这只是空谈?我永远怀念江阳的老者,他在春天的湖中种植藕。

注释

  • 富贵:财富和地位。
  • 荣枯:指荣华与衰败。
  • 嚣嚣:喧闹、杂乱的声音。
  • 岂独无:难道我就没有吗?
  • 退缩:退却、退隐。
  • 南来:指从南方来。
  • 碌碌:指忙碌而无所成就。
  • 种藕:种植莲藕,象征田园生活。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作为政治家,他对宋代的文化与政治有深远影响。苏轼的诗风豪放,内容广泛,题材多样,常通过个人经历与哲思抒发对人生的看法。

创作背景
《浰阳早发》创作于苏轼被贬至黄州期间,正值其人生低谷。诗中反映了他对生活的无奈、对名利的思考以及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诗歌鉴赏

《浰阳早发》通过对比与反思,表现了苏轼对人生起伏的深刻理解。开头几句“富贵本无定,世人自荣枯”道出世事无常,财富的得失与个人的追求息息相关。接下来的“嚣嚣好名心,嗟我岂独无”虽表露出对名利的渴望,但随即转向自省,否定了简单的退缩。诗中“我行念西国”,表达了对遥远理想的思索与追求,而“已分田园芜”则暗示了眼前的困境与田园的荒废,凸显了理想与现实的落差。

“南来竟何事,碌碌随商车”进一步描绘了自身境遇,表现了对无为的惋惜。而“自进苟无补,乃是懒且愚”则是一种自责,提醒自己要有所作为。最后,诗人以“永怀江阳叟,种藕春满湖”收束,传达了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的热爱,体现了他对人生意义的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富贵本无定:财富和地位是无常的。
  2. 世人自荣枯:世人自己决定了荣华与衰败。
  3. 嚣嚣好名心,嗟我岂独无:对名声的追求在世间喧嚣中,难道我不想要吗?
  4. 不能便退缩,但使进少徐:我不愿意轻易退缩,只希望能缓慢前行。
  5. 我行念西国,已分田园芜:我在路上思念西方的国家,发现田园已荒废。
  6. 南来竟何事,碌碌随商车:我南来究竟是为了什么,只是随商队忙碌而无所成就。
  7. 自进苟无补,乃是懒且愚:即使前行也没有任何帮助,那就是懒惰与愚蠢。
  8. 人生重出处夫岂徒:人生重在出发与目的,这难道只是空谈?
  9. 永怀江阳叟,种藕春满湖:我永远怀念江阳的老者,他在春天的湖中种植莲藕。

修辞手法
该诗运用了比喻和对比的修辞手法,通过“富贵”与“荣枯”的对比,强调人生的无常与变化。诗中还包含了自问自答的形式,增强了反思的深度。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主题是对人生、名利与理想的思考,表达了对隐居田园生活的向往,同时也反映了对自我价值的追问和对社会浮躁心态的批判。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富贵:象征世俗的成功与地位。
  • 江阳叟:代表着隐居生活的理想与向往。
  • 种藕:象征田园生活的宁静与自然。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浰阳早发》的作者是谁?

    • A. 李白
    • B. 苏轼
    • C. 杜甫
    • D. 白居易
  2. 诗中提到的“南来”主要是指什么?

    • A. 旅行
    • B. 商业活动
    • C. 隐居
    • D. 追求名利
  3. 诗的主题思想主要是什么?

    • A. 对财富的追求
    • B. 对名声的渴望
    • C. 对人生意义的思考与隐居的向往
    • D. 对自然的赞美

答案

  1. B
  2. B
  3.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夜泊牛渚怀古》 — 李白
  • 《静夜思》 — 李白
  • 《登高》 — 杜甫

诗词对比
《浰阳早发》与李白的《夜泊牛渚怀古》同样关注人生的无常与追求,但李白更倾向于豪放的个性与对历史的感慨,而苏轼则更注重内心的反思与对理想生活的向往。二者在表达方式上各具特色,反映了不同的时代背景与个性特征。

参考资料

  • 《苏轼全集》
  • 《宋词选》
  • 《中国古典诗词欣赏》

相关查询

过东郊故园追和家大人韵 舟泊武林城外因忆新安会稽之胜赋呈确庵夫子志别 剑门 野翁山居 抱遗老人空江吹笛小像 游仙曲寄外舅吴宾岑先生 金斗坊宅六十韵 题顾横波桃花画卷 其三 题顾横波桃花画卷 其二 题顾横波桃花画卷 其一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旡字旁的字 持橐簪笔 衣衫蓝缕 包含迹的成语 功到自然成 包含喏的词语有哪些 镸字旁的字 锦官城 包含服的成语 酴酒 夜不成寐 汗流至踵 龠字旁的字 泉乡 生死之交 金字旁的字 礼坏乐缺 兀字旁的字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