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词典

《有言郡东北荆山下,可以沟畎积水,因与吴正》

时间: 2025-05-02 04:12:24

诗句

侧手区区岂易遮,奔流一瞬卷千家。

共疑智伯初围赵,犹有张汤欲漕斜。

已坐迂疏来此地,分将劳苦送生涯。

使君下策真堪笑,隐隐惊雷响踏车。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04:12:24

原文展示:

有言郡东北荆山下,可以沟畎积水,因与吴正
侧手区区岂易遮,奔流一瞬卷千家。
共疑智伯初围赵,犹有张汤欲漕斜。
已坐迂疏来此地,分将劳苦送生涯。
使君下策真堪笑,隐隐惊雷响踏车。

白话文翻译:

在郡东北的荆山脚下,有人说可以用沟渠积水灌溉农田,因此我与吴正(王)商量。
侧手遮挡水流怎能容易?奔流一瞬间就卷走千家万户。
大家都疑虑智伯当初围困赵国,仍然有张汤想要偏航。
我已绕远道来到这里,分担这些劳苦送给生计。
使君的下策真让人发笑,隐隐听见雷声轰鸣踏过车辙。

注释:

  • 荆山:位于郡东北,可能指的是地理位置。
  • 侧手:指侧面阻挡,形容对水流的处理。
  • 智伯:指智勇双全的智伯,曾围困赵国。
  • 张汤:指历史上有名的张汤,可能与水运有关。
  • 使君:指地方官员,诗中引用其计划。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他的诗词风格多样,兼具豪放与细腻,深受后世喜爱。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苏轼被贬黄州期间,反映了他对当时社会及政治的思考,尤其是对水利管理的关注。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描写水流的奔涌,隐喻了社会的动荡与困扰,表达了对当时局势的无奈与思考。开头提到的“侧手区区岂易遮”,强调了自然力量的强大,暗指人力的渺小。用智伯围赵的典故,表现出对治理的忧虑,直指当时的政治混乱。整首诗透出一种对现实的深刻反思,既有历史的借鉴,也有个人的感慨。最后一句以“隐隐惊雷”作结,留给读者一种悬念,似乎暗示着未来的波动与不安。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有言郡东北荆山下:引出地点,暗示地理环境。
  2. 可以沟畎积水,因与吴正:提到水利工程,与吴正商议。
  3. 侧手区区岂易遮:侧面遮挡水流,表达困难。
  4. 奔流一瞬卷千家:水流的迅猛,影响众多家庭。
  5. 共疑智伯初围赵:提及历史,反映当下的困境。
  6. 犹有张汤欲漕斜:暗含治理失误的隐忧。
  7. 已坐迂疏来此地:强调自己已经走了很多弯路。
  8. 分将劳苦送生涯:为生计而劳作的艰辛。
  9. 使君下策真堪笑:嘲讽地方官的无能。
  10. 隐隐惊雷响踏车:暗示未来的不安与动荡。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水流比作社会动荡。
  • 对仗:多处使用对仗,增强诗歌的韵律感。
  • 典故:引用历史人物与事件,增强诗的深度。

主题思想:

整首诗旨在反映自然与社会的关系,表达对时局的不满与忧虑,体现了苏轼对水利管理与政治治理的关切。

意象分析:

  • 水流:象征自然力量与社会变迁。
  • 荆山:暗示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 雷声:象征未来的不确定性与警示。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智伯”指的是哪个历史事件? A. 赵国围困
    B. 魏国围困
    C. 齐国围困
    答案:A

  2. “使君下策真堪笑”中的“下策”指的是什么? A. 好的策略
    B. 坏的策略
    C. 平常的策略
    答案:B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
  • 李白《将进酒》

诗词对比:

  • 杜甫《春望》:同样反映社会动荡,表达对国家的忧虑,但更侧重于个人情感。
  • 李白《将进酒》:强调豪放与对人生的放纵,风格与苏轼对比鲜明。

参考资料:

  • 《苏轼诗文选》
  • 《宋代文学概论》
  • 相关文献及研究论文。

相关查询

僧有悟策者见予於珞碛江上诵程子山孙季辰李 出郊题瀼东人家屋壁 云安下岩二首 忆渊明二首 张明远自持其所居萃胜亭记来求诗为赋三篇 西北有高楼 寓栖隐者僧舍读书 眉僧晓岑仆未之识也持钵求施既辞以贫则愿丐 至日读庄子 和食笋二首 其二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孤孤恓恓 辱行 质木无文 赤字旁的字 门字框的字 面字旁的字 盛衰利害 还结尾的成语 书富五车 山字旁的字 禁网疏阔 嫦娥奔月 开盘 人面桃花 白瑶 折文旁的字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