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7 20:32:3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20:32:35
山行不逢人,尚余豺虎迹。
下马读残碑,道旁小歇息。
乡人荷担来,累累此何物。
前肩挂髑髅,后担束骸骨。
为言荒村中,狼藉无人恤。
官局论斤买,易米计亦得。
败骼搀牛羊,真伪孰能别。
山南净慈旁,山北栖霞侧。
荒冢何纷纭,千魂共一穴。
岂无忠与贞,岂无豪与杰。
身后谁得丧,都付一丘貉。
俯首念妻孥,泪下衣襟湿。
在山中行走遇不到人,地上还留有豺狼的足迹。
下马阅读残破的碑文,路边稍作歇息。
乡里人挑着担子而来,这上面装的是什么呢?
前肩挂着骷髅,后面担着束缚的骸骨。
说是荒村里,狼藉一片无人关心。
官府按斤买卖,换米也能得。
破败的骨骼夹杂着牛羊,真伪谁能分辨?
山南的净慈寺旁,山北的栖霞山边。
荒冢何其繁多,千魂共一个坟穴。
难道没有忠贞之人,难道没有豪杰之士?
身后谁能幸存,皆付一丘野狗。
低头默念妻儿,泪水湿透衣襟。
高望曾,清代诗人,生于战乱年代,作品多反映社会动荡、民生疾苦,诗风沉郁,情感真挚。
此诗创作于清中期,正值战乱频繁、民众苦难之时,诗人通过描写荒凉的乡村与战后的惨状,表达对故乡的思念与对战争的控诉。
《还乡杂诗 其二》是一首充满忧伤和沉重感的诗作。诗中,作者通过描写山间的荒凉景象,揭示了战争带来的惨痛后果。诗的前两句便以“山行不逢人,尚余豺虎迹”引入,表现出一种孤独和绝望的氛围。接着,诗人看到乡人挑来的担子上挂着骷髅,后面则是骸骨,这种直接的描写让人感受到战争的残酷与无情。
诗中还提到“官局论斤买”,暗示当时社会风气的败坏,官府竟将尸骨视作交易的物品。这种对比使得人们不禁反思社会的冷漠与无情。在“荒冢何纷纭,千魂共一穴”的诗句中,诗人用“千魂共一穴”深刻地描绘了死者的无辜与无奈,表达了对战死者的悼念。
最后,诗人俯首念妻儿,泪下衣襟湿,展现了对家庭的深切思念与无奈。整首诗通过生动的意象和沉痛的情感,令人深思。
整首诗以悲伤的基调,表达了诗人对战争的控诉,对故乡的思念,以及对无辜死者的哀悼。通过对比和反思,展现了人性的脆弱与社会的冷漠。
诗中提到的“残碑”象征着什么?
A. 过去的历史
B. 战争的胜利
C. 个人的荣誉
“前肩挂髑髅,后担束骸骨”表现了怎样的情感?
A. 喜悦
B. 悲伤与绝望
C. 兴奋
诗中提到的“官局论斤买”暗示了什么?
A. 官府的公正
B. 官府的腐败与冷漠
C. 官府的仁爱
将《还乡杂诗 其二》与杜甫的《春望》进行对比,二者均描绘了战乱带来的困苦与哀伤,但杜甫的诗更侧重于情感的直接表达,而高望曾的诗则通过细腻的场景描写,展现了历史的沉重感。二者相互映衬,共同反映了古代社会的动荡与人们的苦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