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词典

《夏日感怀寄所知》

时间: 2025-04-26 02:58:32

诗句

了了见岐路,欲行难负心。

趋时不圆转,自古易湮沉。

日正林方合,蜩鸣夏已深。

中郎今远在,谁识爨桐音。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2:58:32

夏日感怀寄所知

原文展示

了了见岐路,欲行难负心。
趋时不圆转,自古易湮沉。
日正林方合,蜩鸣夏已深。
中郎今远在,谁识爨桐音。


白话文翻译

我清楚地看到分岔的小路,想要走却又难以背弃我的心。
跟随时光却无法转身,自古以来容易被淹没。
正午的阳光正好洒在林间,蝉鸣声中夏天已经深厚。
中郎如今远在何处,谁能听到那爨桐的声音?


注释

  • 了了:清楚、明白。
  • 岐路:分岔的道路,象征选择的困难。
  • 趋时:跟随时光;圆转:回转、转身。
  • 湮沉:淹没、消失。
  • 日正:正午;方合:正好相合。
  • 蜩鸣:蝉鸣声;夏已深:夏天已深。
  • 中郎:古代对年轻人的尊称;爨桐音:爨桐指的是一种树,音象征着亲友的音信。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刘得仁,唐代诗人,活动于中唐时期,以其清新自然的风格而著称。刘得仁的诗歌多抒发个人情感,善于描绘自然景色与人生感悟。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夏日,正值蝉鸣与阳光普照之时,诗人借此表达内心的思念与选择的烦恼,体现了对友人或故人的思念之情。


诗歌鉴赏

《夏日感怀寄所知》是一首充满思考与情感的诗作,诗人在盛夏的阳光和蝉鸣中,感受到内心的迷茫与思念。开篇“了了见岐路”一句,形象地描绘了人生的选择,面对岐路时,内心的挣扎与不安。接下来的“欲行难负心”则进一步揭示了诗人对内心情感的忠诚和对选择的无奈,情感在此处达到了高潮。

“趋时不圆转,自古易湮沉”则表达了对时间流逝的感慨,人生在时间的流逝中,许多事情容易被遗忘,正如诗人所感受到的那种无力感。诗的后半部分,以“日正林方合,蜩鸣夏已深”描绘了一个生动的夏日场景,既是对自然的细腻观察,也是对内心情感的映照,阳光和蝉鸣成为了思念与孤独的背景。

最后两句中,“中郎今远在,谁识爨桐音”通过对远方友人的思念,进一步深化了全诗的情感基调,仿佛在问世间谁能理解这种深切的情感,令人动容。整首诗情感真挚,意象生动,展现了唐代诗人对于生活、时间与情感的深刻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了了见岐路:表示诗人看清了人生的选择。
  2. 欲行难负心:内心有了想法,但难以背弃自己的情感。
  3. 趋时不圆转:随着时间的流逝,却难以回头。
  4. 自古易湮沉:历史上许多事情都容易被遗忘。
  5. 日正林方合:正午的阳光照射在树林中,形成美丽的景象。
  6. 蜩鸣夏已深:蝉声响起,表明夏天的深厚。
  7. 中郎今远在:提到远方的朋友,表达思念。
  8. 谁识爨桐音:感慨无人能理解这种深切的思念。

修辞手法

  • 比喻:岐路象征人生的抉择。
  • 拟人:将时间拟人化,表现其无情。
  • 对仗:如“日正林方合,蜩鸣夏已深”,对称工整。

主题思想:诗歌通过描写夏日的景象,表达了对友人深切的思念与对人生选择的思考,反映出一种无奈与孤独的情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岐路:象征选择的难题。
  • 阳光:象征希望与生命的活力。
  • 蝉鸣:代表夏天的热烈与孤独。
  • 中郎:象征对友人的思念与牵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了了见岐路”意为: A. 明白选择的困难
    B. 看到了道路
    C. 感到无奈

  2. “蜩鸣夏已深”中的蜩指的是: A. 一种鸟
    B. 一种虫
    C. 一种花

  3. 诗人表达了对谁的思念? A. 故乡
    B. 朋友
    C. 家人

答案

  1. A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山居秋暝》
  • 白居易《忆江南》

诗词对比

  • 王维的《山居秋暝》同样描绘自然景色,但更侧重于宁静与孤独,而刘得仁的《夏日感怀寄所知》则强调思念的情感与选择的艰难。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唐代诗人研究》
  • 《古诗词鉴赏指南》

相关搜索

相关查询

叶落 古锦裾六韵(锦上有鹦鹉、鹤,陆处士有序) 壁画折竹杂言 高侍御话及 东归次瀛上 题湖城县西道中槐树 红叶 寄殿院高侍御 题杨子津亭 和陆拾遗题谏院松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包含丢的词语有哪些 暴絶 瓦字旁的字 龜字旁的字 金钗十二行 不失黍絫 集团军 步后尘 而字旁的字 包含放的词语有哪些 丨字旁的字 生铜 早参 博采众长 犬马之养 門字旁的字 请开头的成语 刨子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