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5 09:12:1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5 09:12:19
和人游嵩山十二题其六·玉女捣衣石
——范仲淹
但见岩前砧,谁闻月下杵。
金文与铁色,璨璨知千古。
试问捣衣仙,何如补天女。
这首诗描绘了一块名为“玉女捣衣石”的景象。诗中只看到岩石前的砧板,听不见月下的捣衣声。那些古老的金文和铁色的石头,闪烁着光芒,仿佛在诉说着千古的历史。我不禁想问捣衣的仙女,她和补天的女娲相比又是如何呢?
范仲淹(989年-1052年),字希文,晚号涧溪,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和思想家。他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而闻名,主张政治改革和社会公正。其诗词风格清新,意深情厚。
这首诗是范仲淹在游览嵩山时所作,嵩山是道教名山,风景秀丽。诗中提到的“玉女捣衣石”是一个著名的景点,传说与道教文化密切相关。范仲淹在游览之余,感慨历史与神话,表达对文化传承的思考。
《玉女捣衣石》是一首具有浓厚文化底蕴和历史感的诗作。全诗通过简练的语言,描绘出了一幅静谧而富有神秘色彩的画面。前两句“但见岩前砧,谁闻月下杵”,通过对比的手法,呈现出一种静谧的氛围,岩前的砧板安静地伫立,似乎在诉说着过往的故事,而月下的杵声却因为时间的流逝而难以听见,突显出历史的深邃与遥远。
接下来的“金文与铁色,璨璨知千古”,则将注意力转向了历史的痕迹,金文和铁色象征着古代的文化和智慧。这里的“璨璨”不仅形容了物质的光辉,也暗示了文化的光芒,表达了诗人对历史的敬仰与思索。
最后一句“试问捣衣仙,何如补天女”,通过对比捣衣仙和补天女,提出了一个哲学性的思考。捣衣仙代表着美丽和才艺,而补天女则象征着创造与修复。诗人通过这一对比,引发读者对女性角色的思考,同时也反映了对文化与历史的理解,传达出一种对传统与创新的辩证关系。
总的而言,这首诗不仅仅是对自然景观的描绘,更是对历史文化的深刻反思,体现了范仲淹在诗歌创作中追求哲理与美的精神。
这首诗的中心思想在于探讨历史与文化的传承,女性角色的多样性,以及对过去的反思。它通过静谧的自然景观,引发对人类文化的思考,既有对历史的敬仰,又有对未来的展望。
诗中提到的“捣衣仙”代表什么?
A. 劳动的女性
B. 美丽与才艺的化身
C. 历史的传承
D. 自然的象征
“金文与铁色,璨璨知千古”中“璨璨”指的是什么?
A. 天空的星星
B. 文化的光辉
C. 水的波光
D. 生命的色彩
诗人通过对比捣衣仙和补天女,想表达什么?
A. 女性的角色丰富多样
B. 劳动的重要性
C. 自然与人类的关系
D. 历史的悠久
范仲淹《玉女捣衣石》与李白《月下独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