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15:46:1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15:46:12
作者: 范仲淹 〔宋代〕
万石君贤再出麾,犹龙川上五歌时。
九重执宪清规在,十镇分忧白发知。
环禁申威星拱极,铃斋舒啸月侵帷。
金台下客思何报,愿上中和乐职诗。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贤能之士的期盼和对国家治理的忧虑。万石君(即黄揔)再次出任职务,犹如当年龙川上的歌声依旧悠扬。面对高层执政的清明规矩,作者感叹自己已白发苍苍,依然心系国家的忧患。在禁宫之中,威严如星辰般高悬,夜晚的铃声在月光中轻轻响起。作为金台下的客人,作者思考自己该如何报答,愿能以中和之乐来写作诗篇。
作者介绍:
范仲淹(989年-1052年),字希文,号澹庵,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而闻名,强调个人责任与国家命运的关系。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范仲淹担任知郡期间,反映了他对黄揔再度出任的期望和对时局的关注。背景是当时政治动荡,诗人心怀忧国之情。
范仲淹的《和黄揔太博上知郡杜少卿》以其深刻的政治关怀和文化内涵,展示了诗人的仁爱之心和忧国之情。全诗通过对黄揔再出任职的赞美,引发了对国家治理的思考。诗中“万石君贤再出麾”的开头,既是对贤能之士的敬仰,也是对国家未来的期待。
诗中多处提到的星辰、月光,渲染了安静而深沉的夜晚,反映出诗人内心的宁静与思考。通过“九重执宪”与“十镇分忧”的对比,诗人将高层的清明与地方的忧虑相结合,展现了治理国家的复杂性与责任感。尤其“白发知”一语,表现出诗人虽已年老,却依旧心系国事,令人感动。
最后,金台下的思考展示了诗人对自己角色的反思,愿意用诗歌来表达对中和之乐的追求,体现出士人的理想与抱负。这首诗不仅具有政治色彩,也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是范仲淹诗歌创作中的一部重要作品。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诗歌表达了对贤能执政的期盼和对国家治理的深切关怀,体现了作者对国家和社会的责任感,强调了士人的理想与抱负。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万石君贤再出麾”中的“万石君”指的是谁?
诗中提到的“龙川”象征什么?
“白发知忧”表达了什么情感?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范仲淹的《和黄揔太博上知郡杜少卿》与杜甫的《春望》均反映了对国家与社会的忧虑,前者更侧重于士人的责任与理想,后者则强调个体对国运的感慨。两首诗在情感基调上有相似之处,但各自的侧重点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