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词典

《和黄揔太博上知郡杜少卿》

时间: 2025-04-30 15:46:12

诗句

万石君贤再出麾,犹龙川上五歌时。

九重执宪清规在,十镇分忧白发知。

环禁申威星拱极,铃斋舒啸月侵帷。

金台下客思何报,愿上中和乐职诗。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15:46:12

诗词名称: 和黄揔太博上知郡杜少卿

作者: 范仲淹 〔宋代〕


原文展示:

万石君贤再出麾,犹龙川上五歌时。
九重执宪清规在,十镇分忧白发知。
环禁申威星拱极,铃斋舒啸月侵帷。
金台下客思何报,愿上中和乐职诗。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贤能之士的期盼和对国家治理的忧虑。万石君(即黄揔)再次出任职务,犹如当年龙川上的歌声依旧悠扬。面对高层执政的清明规矩,作者感叹自己已白发苍苍,依然心系国家的忧患。在禁宫之中,威严如星辰般高悬,夜晚的铃声在月光中轻轻响起。作为金台下的客人,作者思考自己该如何报答,愿能以中和之乐来写作诗篇。


注释:

  • 万石君:指黄揔,曾任官职,贤能之士。
  • 龙川:指古代的一个地方,与音乐相关,象征美好的时光。
  • 九重:指皇宫,象征权力的中心。
  • 十镇:指地方治理,意味着对地方事务的关心。
  • 环禁:指禁宫,表明身处权力中心。
  • 申威:施加威严。
  • 铃斋:指一种清幽的环境,适合吟诗作对。
  • 金台:指高位或重要的场所。

典故解析:

  • 龙川五歌:传说中,龙川是一个乐土,五歌则是代表当时的美好音乐,象征着和平与繁荣。
  • 白发知忧: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前途的深切忧虑,尽管年老,但依然关心国家事务。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范仲淹(989年-1052年),字希文,号澹庵,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而闻名,强调个人责任与国家命运的关系。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范仲淹担任知郡期间,反映了他对黄揔再度出任的期望和对时局的关注。背景是当时政治动荡,诗人心怀忧国之情。


诗歌鉴赏:

范仲淹的《和黄揔太博上知郡杜少卿》以其深刻的政治关怀和文化内涵,展示了诗人的仁爱之心和忧国之情。全诗通过对黄揔再出任职的赞美,引发了对国家治理的思考。诗中“万石君贤再出麾”的开头,既是对贤能之士的敬仰,也是对国家未来的期待。

诗中多处提到的星辰、月光,渲染了安静而深沉的夜晚,反映出诗人内心的宁静与思考。通过“九重执宪”与“十镇分忧”的对比,诗人将高层的清明与地方的忧虑相结合,展现了治理国家的复杂性与责任感。尤其“白发知”一语,表现出诗人虽已年老,却依旧心系国事,令人感动。

最后,金台下的思考展示了诗人对自己角色的反思,愿意用诗歌来表达对中和之乐的追求,体现出士人的理想与抱负。这首诗不仅具有政治色彩,也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是范仲淹诗歌创作中的一部重要作品。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万石君贤再出麾:称赞黄揔的才德,再次被任用。
  2. 犹龙川上五歌时:回忆起当年美好时光,如龙川上的乐曲。
  3. 九重执宪清规在:高层的清明法规依然严明。
  4. 十镇分忧白发知:地方治理的忧虑,作者已白发苍苍,依然关心。
  5. 环禁申威星拱极:禁宫威严如星辰环绕,象征权力的高悬。
  6. 铃斋舒啸月侵帷:夜晚的铃声在月光下轻柔响起,营造出清幽的氛围。
  7. 金台下客思何报:作为一名仕人,思考自己该如何回报国家。
  8. 愿上中和乐职诗:希望通过诗歌表达中和之乐,报答国家。

修辞手法:

  • 对仗:如“九重执宪”和“十镇分忧”,形成对称。
  • 比喻:将治理比作清规,与龙川的美好时光相对照。
  • 象征:星辰、月亮等意象象征着高尚与清明。

主题思想:
诗歌表达了对贤能执政的期盼和对国家治理的深切关怀,体现了作者对国家和社会的责任感,强调了士人的理想与抱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万石君:象征贤能之士。
  • 龙川:象征美好的时光与和谐。
  • 九重:象征权力的中心。
  • 白发:象征时间的流逝与责任感。
  • 金台:象征高位或重要场所,体现作者的身份。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万石君贤再出麾”中的“万石君”指的是谁?

    • A. 范仲淹
    • B. 黄揔
    • C. 杜少卿
  2. 诗中提到的“龙川”象征什么?

    • A. 权力
    • B. 和谐与美好时光
    • C. 诗歌创作
  3. “白发知忧”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年轻的无忧
    • B. 年老的关心与忧虑
    • C. 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
  • 王安石的《泊船瓜洲》

诗词对比: 范仲淹的《和黄揔太博上知郡杜少卿》与杜甫的《春望》均反映了对国家与社会的忧虑,前者更侧重于士人的责任与理想,后者则强调个体对国运的感慨。两首诗在情感基调上有相似之处,但各自的侧重点不同。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范仲淹集》
  • 《杜甫诗全集》

相关搜索

诗文: 相关结果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奉和严司空重阳日同崔常侍崔郎中…登龙山落帽台佳宴 晚秋 虫豸诗。虻(三首) 三月二十四日宿曾峰馆,夜对桐花,寄乐天 病醉(戏作吴吟,赠卢十九经济张三十四弘辛丈丘度) 酬乐天武关南见微之题山石榴花诗 凭李忠州寄书乐天 酬乐天雨后见忆 酬乐天醉别 书剑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包含棘的成语 佩章 宠柳娇花 芒彩 招册 赤字旁的字 栾栾 相视莫逆 风举云飞 三框儿的字 采字头的字 徐妃半面妆 欠字旁的字 经岁之储 过去未来 辵字旁的字 府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