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词典

《梅花坡》

时间: 2025-08-02 13:54:38

诗句

休问桃源路,寻梅暂往还。

梅花有知己,何必定湖山。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8-02 13:54:38

原文展示:

梅花坡
韩伯修〔宋代〕
休问桃源路,寻梅暂往还。
梅花有知己,何必定湖山。

白话文翻译:

休要问我桃源的路在何方,我只想去寻找梅花,暂时来去之间。梅花与我有知音,何必一定要去那湖山之地。

注释:

字词注释:

  • 桃源路:指的是陶渊明《桃花源记》中描述的理想境地,象征着人间的美好和宁静。
  • 梅花:梅花在中国文化中象征着坚韧与高洁,通常在寒冬中盛开。
  • 知己:指心灵相通的朋友或知音。

典故解析:
“桃源”出自陶渊明的诗作,象征着一种理想的、避世的生活状态。而“梅花”则常被用来象征品格的高洁与不屈不挠的精神,常常出现在诗词中表达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韩伯修是宋代著名诗人,生平不详,但他的诗作多表现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他的诗风清新自然,情感真挚,常以梅花等自然景物为题材。

创作背景:
《梅花坡》创作于宋代,正值社会动荡和人们对理想生活的追求,表达了诗人对梅花及其象征的理想生活的向往。

诗歌鉴赏:

《梅花坡》是一首简短而耐人寻味的古诗。诗中通过对“桃源路”的提问,引出寻梅的情景,揭示出诗人对理想和现实之间的思考。桃源是人们心目中向往的理想之地,而梅花则象征着真实的情感和心灵的共鸣。在这首诗中,诗人并不执着于寻找桃源的道路,而是强调与梅花之间的情感联系。梅花的知音之情,让他觉得没有必要再去追寻那遥不可及的理想境地。整首诗流露出一种淡淡的惆怅与洒脱,既有对理想的向往,也有对现实的接受,展现了诗人豁达的心态和对生活的深刻理解。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休问桃源路:诗人以“休问”引入,表示自己不想再去询问桃源的去路,暗示对理想生活的不再执着。
  • 寻梅暂往还:诗人表示自己只想去寻找梅花,体现出他对梅花情感的重视和对生活的追求。
  • 梅花有知己:梅花的存在让诗人感到心灵相通,梅花成为他情感的寄托。
  • 何必定湖山:诗人感到与梅花的知己之情足以,无需再去寻找那理想的桃源。

修辞手法:

  • 对仗:整首诗的前两句对仗工整,形成了和谐的音韵美。
  • 比喻:将梅花比作知己,形象地表达了情感的深厚。
  • 问答:通过“休问”与“何必”的设问,增强了诗的哲理性。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理想和现实的思考与态度,强调了人与自然之间的情感联系,传达出一种洒脱与豁达的生活态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桃源:象征理想的生活状态,代表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 梅花:象征坚韧、高洁与情感的寄托,体现了诗人与自然的情感共鸣。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韩伯修的《梅花坡》中提到的“桃源”象征什么?

    • A. 理想生活
    • B. 现实生活
    • C. 自然景观
  2. 诗中“梅花有知己”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孤独
    • B. 情感共鸣
    • C. 追求名利

答案:

  1. A
  2.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梅花》王安石
  • 《夜泊牛渚怀古》李白

诗词对比:
与王安石的《梅花》对比,韩伯修的诗更加强调个体的情感与自然的联系,而王安石则更注重梅花的坚韧与气节。两者都通过梅花传达出深刻的哲理,但侧重点不同。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辞典》
  • 《陶渊明诗集》

相关搜索

相关查询

月师西岩 约友秋赏 元日 寓萧塘皆春堂偶成 雨中过秀城 雨后坚山行之约 与卿寓登多景楼口占立成 又和咏梅 又和咏梅 用韵再作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为虎傅翼 危急存亡之秋 方字旁的字 三撇旁的字 鸟字旁的字 正项 孤犊触乳 控摄 形夸骨佳 停靠 心字底的字 茫无端绪 包含货的词语有哪些 截胫剖心 月字旁的字 主忧臣劳 包含供的词语有哪些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