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00:28:5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0:28:51
相见篇和黄树斋鸿胪
作者: 徐宝善 〔清代〕
相知不相见,见面当见心。
两意隔山岳,同气乖商参。
禹迹画芒芒,尺步邈秦越。
谁将忧乐意,四海视一室。
相见不相知,不如弃路隅。
休戚岂弗顾,貌诺心转渝。
相见尚复尔,不见将何如。
全诗翻译:
相知而不相见,见面时应以心相交。
两种情意隔着高山和大岳,同气连枝却比不了商参。
大禹的足迹在苍茫的画卷上,行走的步伐遥远如秦越。
谁能将忧愁和快乐的心情,放眼四海如同在一个房间。
相见却不相知,倒不如放弃这条路的尽头。
忧喜难道不该考虑,表面承诺而内心却转变。
即便相见也不过如此,不见又将如何呢?
字词注释:
典故解析:
作者介绍:
徐宝善,字子真,清代诗人,擅长诗词,风格清新,常表达对人生和友谊的思考。
创作背景:
本诗创作于清代,反映了古人对人与人关系的思考,强调了心灵相知的重要性,同时表达了对相见却不相知的无奈。
这首诗通过对“相见”和“相知”两个概念的探讨,揭示了人与人之间情感的复杂性。诗人以高山、秦越等意象,表现出深厚的隔阂和心理距离,虽然表面上可能见面,内心却相隔甚远。这种“相见不相知”的状态,令诗人感到无奈和惋惜,宁愿选择放弃无意义的相遇。诗中“休戚岂弗顾,貌诺心转渝”更是道出了表面承诺与内心变化之间的矛盾,反映了人际关系的脆弱与变化无常。
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既有个人情感的流露,也有对社会人际关系的深刻思考,令人深思。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全诗探讨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联系,以及相见与相知之间的深刻区别,反映了人际关系的复杂性和脆弱性。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的“相见不相知”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休戚岂弗顾”中的“休戚”指的是什么?
诗中提到的大禹象征着什么?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推荐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