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9 00:29:2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9 00:29:28
九日章义寺,倦游因解镳。
拂榻寄午梦,起寻北山椒。
岑蔚鸟绝迹,悲鸣唯一蜩。
欢言与僧期,於此共箪瓢。
斩松八九根,窗壁具一朝。
伏槛何所见,苍苍围寂寥。
岩谷寒更静,水泉清不摇。
安得有车马,尚无渔与樵。
神茂真观复,心明众尘消。
阴岭有嘉客,傥来不须招。
在九月九日的章义寺,因游玩疲倦而解开缰绳。
在榻上小憩,寄托午后的梦,醒来后寻觅北山的山椒。
山岚萧条,鸟类绝迹,唯有蝉鸣悲鸣。
与僧人约好在此,共饮箪瓢之酒。
砍下八九根松树,窗壁上的景色一朝尽显。
倚着栏杆何所见,苍苍一片围绕着寂寥。
岩谷更显寒静,水泉清澈不摇动。
希望有车马相伴,虽无渔夫与樵夫。
神明的真观再现,心灵清明尘世消散。
阴岭上有贵客,倘若来访不必招呼。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宋代著名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他推行新法,致力于政治改革,促进了经济与文化的发展。他的诗词风格多样,常以清新、自然见长。
这首诗创作于王安石晚年,正值他政治生涯的高峰期,同时也反映出他对自然的热爱和对内心宁静的追求。章义寺是他常去游玩的地方,表达了他在繁忙生活中的一丝惬意与思考。
《游章义寺》是王安石的一首典雅诗作,诗中通过描绘自然环境与心境的结合,展现了诗人对清静生活的向往。诗的开头,诗人以“倦游”引入,表明了一种对游玩疲惫的感受,而“解镳”则象征着放下世俗的束缚,进入一种宁静的状态。接着,诗人通过“拂榻寄午梦”描绘了在午后小憩的惬意,表现了对自然的热爱与对独处时光的珍视。
在与僧人相约共饮的场景中,诗人表现出对友谊与共享生活的渴望。通过描绘松树的砍伐,诗人似乎在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表达了对自然环境的尊重与珍惜。“苍苍围寂寥”与“岩谷寒更静”的描写,更是将诗人的内心世界与外部环境完美结合,展现了宁静的美。
全诗末尾,诗人表达了希望能有车马相伴的愿望,但最终又对世俗的追求表示淡然,表现出心灵的自在与超然。整首诗既有清新的自然描绘,又有深刻的哲理思考,体现了王安石作为诗人的深厚造诣。
九日章义寺,倦游因解镳。
描述诗人于九月九日来到章义寺,因游玩疲倦而放松。
拂榻寄午梦,起寻北山椒。
在榻上小憩,寄托午后的梦,随后起身去寻找北山的山椒。
岑蔚鸟绝迹,悲鸣唯一蜩。
山中幽静,鸟类已经消失,只有蝉声悲鸣。
欢言与僧期,於此共箪瓢。
与僧人约好在此相聚,共享简单的饮食。
斩松八九根,窗壁具一朝。
砍下几根松树,窗外的景色也因此展现。
伏槛何所见,苍苍围寂寥。
倚着栏杆向外看,四周一片苍茫,显得特别宁静。
岩谷寒更静,水泉清不摇。
岩谷更显得寒冷安静,水泉清澈不受干扰。
安得有车马,尚无渔与樵。
希望有车马相伴,然而周围却没有渔夫和樵夫。
神茂真观复,心明众尘消。
只有内心的宁静,才能消除世俗的纷扰。
阴岭有嘉客,傥来不须招。
阴岭上若有贵客到来,也不必特别招呼。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环境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清静生活的向往与内心的自得其乐。诗中的每一个意象都在传达一种超然的生活态度,体现了王安石在繁忙的政治生活中对自然与心灵的追求。
诗人在哪一天来到了章义寺?
诗中提到的“箪瓢”代表什么?
诗人对世俗生活的态度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