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词典

《丁酉八月十三日夜以经筵官番宿翰苑予十五年前曾为学士 其一》

时间: 2025-08-10 03:42:11

诗句

玉堂夜直看蝇头,烛尽双莲兴未休。

檐外忽惊凉月在,正移花影到银钩。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8-10 03:42:11

原文展示:

玉堂夜直看蝇头,烛尽双莲兴未休。檐外忽惊凉月在,正移花影到银钩。

白话文翻译:

在玉堂夜晚值班,阅读细小的文字,蜡烛燃尽,双莲图案的灯台依然兴致不减。屋檐外突然惊觉凉月已升起,正是花影移动到银钩的时候。

注释:

  • 玉堂:指翰林院,古代文人学士的官署。
  • 夜直:夜间值班。
  • 蝇头:形容文字细小。
  • 烛尽双莲:指蜡烛燃尽,双莲图案的灯台。
  • 凉月:指秋夜的月亮。
  • 银钩:指月亮的光辉照在钩状物体上,如檐角。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史浩,宋代文人,曾任翰林学士,此诗作于丁酉年八月十三日夜,当时他以经筵官的身份在翰林院值班。

创作背景: 诗人在翰林院夜间值班时,感受到秋夜的宁静与月光的清凉,借此抒发自己的情感和对时光流转的感慨。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秋夜翰林院的宁静景象。首句“玉堂夜直看蝇头”,展现了诗人专注阅读的情景,蝇头小字体现了工作的细致。次句“烛尽双莲兴未休”,以烛尽而兴致不减,暗示了诗人对学问的执着和对夜晚的喜爱。后两句“檐外忽惊凉月在,正移花影到银钩”,则通过凉月和花影的移动,传达了时间的流逝和诗人对自然美的敏感捕捉。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表达了诗人对学问和自然的热爱。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玉堂夜直看蝇头:玉堂指翰林院,夜直即夜间值班,蝇头形容文字细小,这里指诗人夜间在翰林院值班时阅读细小的文字。
  2. 烛尽双莲兴未休:烛尽表示蜡烛燃尽,双莲可能指灯台上的双莲图案,兴未休表示诗人的兴致并未因夜深而减退。
  3. 檐外忽惊凉月在:檐外指屋檐外,忽惊表示突然意识到,凉月指秋夜的月亮,这里表达了诗人对月光的突然发现。
  4. 正移花影到银钩:正移表示正在移动,花影指月光下的花影,银钩可能指月亮的光辉照在钩状物体上,如檐角。

修辞手法:

  • 比喻:蝇头比喻细小的文字。
  • 拟人:烛尽双莲兴未休,赋予双莲图案灯台以人的情感。
  • 对仗:檐外忽惊凉月在,正移花影到银钩,形成对仗,增强了诗句的节奏感。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主题思想是表达诗人对学问的执着和对自然美的欣赏。通过描绘夜间值班时的阅读和对月光的感受,诗人传达了对知识和自然的热爱,以及对时光流转的感慨。

意象分析:

  • 玉堂:象征学问和官职。
  • 蝇头:象征细致的学问工作。
  • 烛尽双莲:象征夜晚的持续和学问的执着。
  • 凉月:象征秋夜的宁静和时间的流逝。
  • 花影到银钩:象征自然美的捕捉和时光的移动。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的“玉堂”指的是什么? A. 翰林院 B. 书房 C. 宫殿 D. 寺庙

  2. “烛尽双莲兴未休”中的“双莲”指的是什么? A. 两朵莲花 B. 灯台上的双莲图案 C. 两根蜡烛 D. 两本书

  3. 诗中的“凉月”象征什么? A. 夏夜的月亮 B. 秋夜的月亮 C. 冬夜的月亮 D. 春夜的月亮

答案:1. A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推荐阅读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该诗同样表达了诗人对月光的感慨和对时光的思考。

诗词对比: 可以将史浩的这首诗与杜甫的《月夜忆舍弟》进行对比,两者都涉及月夜的描写,但情感和主题有所不同。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注》
  • 《史浩诗集》
  •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

相关搜索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送税官仇副使诗十首 送税官仇副使诗十首 送税官仇副使诗十首 送税官仇副使诗十首 送税官仇副使诗十首 送税官仇副使诗十首 送税官仇副使诗十首 送税官仇副使诗十首 送税官仇副使诗十首 送洛阳靳都事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出水 雨字头的字 兹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善罢干休 文幌 羽字旁的字 士字旁的字 孺开头的词语有哪些 龠字旁的字 衔石填海 諐囚 灵开头的词语有哪些 酒风 放马华阳 沉心静气 革字旁的字 水菜不交 避株鸟 磕开头的词语有哪些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