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7 08:41:4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7 08:41:48
斫竹
作者: 杜牧 〔唐代〕
寺废竹色死,宦家宁尔留。
霜根渐随斧,风玉尚敲秋。
江南苦吟客,何处送悠悠。
这首诗的意思是:寺庙已废弃,竹子也因此失去了生气,而那些官宦之家却仍留着它们。竹子的根在霜冻中逐渐被斧头砍伐,秋风中玉石般的竹子依旧被敲击。江南的苦吟者,如今又该何处去送走那无尽的思绪呢?
杜牧在这首诗中提到的“宦家”与“江南苦吟客”为古代文人所熟悉的社会现象,暗指当时文士与官宦之间的对比,表现出对浮华世俗的不满。
作者介绍:杜牧(803年-852年),字牧之,号樽前,晚唐著名诗人,擅长五律与古风,诗风清新俊逸,兼具讽刺和批判的色彩。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杜牧的游历过程中,可能反映了他对当时社会的观察与感慨,尤其是对官场的无奈与竹子的象征意义。
《斫竹》以竹子为核心意象,反映了诗人对废弃之物及其背后社会现实的思考。诗的开头提到“寺废竹色死”,用“废”与“死”对比出竹子的凋零,传达出一种失落感。接着提到“宦家宁尔留”,则是对官宦家族奢华生活的讽刺,暗示即使竹子失去了生机也无人问津,表现了一种对世俗的淡漠与无奈。
“霜根渐随斧,风玉尚敲秋”两句,以生动的自然景象描绘竹子在秋风中的状态,表现出竹子即使在被砍伐的过程中仍然有其独特的美感与清音,象征着一种高洁的精神。最后一句“江南苦吟客,何处送悠悠”则将个人的情感升华至普遍的悲哀,表达了诗人对自己的处境以及对未来的迷茫。
整首诗在意象上运用了竹子的生死与自然景象的对比,深刻地揭示了人对环境与社会的感知,展现了杜牧对人情冷暖的敏感与反思。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社会现状的批判,对个人命运的思索,以及对自然与生命的深刻感悟,彰显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无奈。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宦家”指的是哪类人?
诗中提到的“霜根”有什么象征意义?
诗的最后一句表达了什么情感?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推荐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