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4 11:37:3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4 11:37:36
寄傲轩
作者:苏轼 〔宋代〕
先生英妙年,一扫千兔秃。
仕进固有余,不肯践场屋。
通阛何所傲,傲名非傲俗。
定知轩冕中,享荣不偿辱。
岂无自安计,得失犹转毂。
先生独扬扬,忧患莫能渎。
得如虎挟乙,失若龟藏六。
茅檐聊寄寓,俯仰亦自足。
东坡无边春,方寸尽藏蓄。
醉哦旁若无,独侑一樽。
床头车马道,残月挂疏木。
朝客纷扰时,先生睡方熟。
这首诗是寄给一位高人,称赞他年轻时才华横溢,曾经一举成名。然而他却不愿意迎合世俗的权势与名利。通达的地方虽多,但他并不以此自傲,而是明白享受荣华富贵的同时,也要承受随之而来的耻辱。他似乎有自安的打算,得失如同车轮般转动。此人心中自有一种从容不迫,忧虑的事并不能干扰他的内心。获得的如同猛虎挟持,失去的则如同乌龟藏匿。即便在茅檐下寄居,他俯仰之间也觉得足够。东坡的春光无边,内心的宽广与富足。他在醉歌之时,似乎与世无争,独自享受一杯酒。床边是车马喧嚣的道路,残月挂在稀疏的树木上。早晨的客人纷纷而至,而他却在美梦中沉睡。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苏州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和政治家。他是宋代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以其豪放的个性和深厚的文学造诣而闻名。
《寄傲轩》创作于苏轼被贬谪期间,表达了他对高洁志趣的追求和不屈的精神。诗中所描绘的高人形象,实际上是对自我理想的体现,反映了他在困境中仍能保持豁达心态的哲学思考。
《寄傲轩》是一首充满哲理与反思的诗,诗中通过描述一位高人的才华与处世态度,勾勒出一种超然物外的生活理念。苏轼以鲜明的对比手法,展现了高人对世俗名利的淡然态度,“傲名非傲俗”一语道出他对名声与地位的看法,强调真正的自我价值不在于外在的荣华,而在于内心的宁静与从容。
诗中多次使用比喻,尤其是“得如虎挟乙,失若龟藏六”,形象地表达了人生得失的复杂与无常。这里的“虎”和“龟”分别象征了勇猛与谨慎,揭示了人生中必须权衡的取舍。苏轼在诗中不仅表达了高人的智慧和卓越,更体现了他个人对生活的深刻理解和思考。
整首诗流露出一种淡泊明志的气质,尤其在“茅檐聊寄寓,俯仰亦自足”中,诗人强调了即使身处简陋的环境,依然能够自得其乐,体现了一种超然的生活态度。最后,诗人在喧嚣中保持沉静,表现出他对外界纷扰的无畏与从容,令人深思。
这首诗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如比喻、对仗等。比如“得如虎挟乙,失若龟藏六”使用了比喻,使得得失的概念鲜活生动;“床头车马道,残月挂疏木”则通过对仗的手法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整首诗的主题是追求内心的安宁与超然,强调在纷扰的世俗中保持自我,反映了苏轼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与人生智慧。
《寄傲轩》的作者是谁?
诗中提到的“得如虎挟乙”意指什么?
诗人对世俗名利的态度是怎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