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词典

《偈二首》

时间: 2025-04-27 04:51:27

诗句

德山入门便棒,多向皮袋里埋踪。

临济入门便喝,总在声尘中出没。

若是英灵衲子,直须足下风生,超越古今途辙。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04:51:27

原文展示

德山入门便棒,多向皮袋里埋踪。临济入门便喝,总在声尘中出没。若是英灵衲子,直须足下风生,超越古今途辙。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的意思是:德山大师进入门时便用棒子教导弟子,教诲的方式往往隐秘而深奥;临济大师进入门时则大声喝斥,教导总是在声响与尘世中来回游走。如果你真是有灵性的僧人,就应该在脚下扬起风来,超越古今的路径与轨迹。

注释

  • 德山:指德山宣鉴,禅宗名僧,以严厉著称。
  • 临济:指临济义玄,禅宗另一位大师,以喝斥闻名。
  • 皮袋:可能指人的身体或世俗的外形。
  • 英灵:指有灵性、智慧的人。
  • 衲子:指僧人,特别是法师。
  • 风生:意指生气勃勃,灵动有为。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释端裕,宋代禅宗僧人,致力于禅理的探求与传播,其作品多围绕禅宗思想展开,强调悟道与实际修行。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宋代,禅宗在当时社会中逐渐普及,释端裕借助诗歌表达对禅宗教学法的理解与感悟,反映了当时人们对禅宗的热忱与探索。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德山和临济两位大师的描绘,展示了不同的禅宗教导风格。德山的教导方式隐秘而深邃,强调内心的领悟;而临济则以喝斥的方式直接引导,显得更加外向和直白。两者的对比,不仅体现了禅宗的多样性,也反映了不同修行者的需求。在最后的几句中,诗人呼唤真正的“英灵衲子”,强调要超越古今,真正悟道的僧人应当具备自我激励的能力,勇于探索与实践。这一主题在禅宗中非常重要,强调内在的觉悟与外在的实践之间的统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德山入门便棒:德山大师一进入门口,就用棒子教导弟子,象征着教导的严厉。
  2. 多向皮袋里埋踪:教导的内容常常隐秘,像是埋藏在皮袋中的踪迹,不易被发现。
  3. 临济入门便喝:临济大师的教导方式直接而猛烈,总是在喝斥中指导弟子。
  4. 总在声尘中出没:他的教导方法充满了声音与尘世的浮华,强调外在的表现。
  5. 若是英灵衲子:如果你是有灵性与智慧的修行者。
  6. 直须足下风生:就应当在脚下生出风来,展现出自己的能力与气势。
  7. 超越古今途辙:要超越历史与当下的种种束缚,走出自己的修行之路。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教导方式比作“棒”和“喝”,形象生动地展现出不同的风格。
  • 对仗:诗句中存在明显的对仗结构,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

主题思想:这首诗强调的是修行者在面对不同教导方式时,应具备的灵性与自我反省能力,鼓励人们勇于探索与实践。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象征严厉的教诲与警醒。
  • :象征直接、强烈的教导方式。
  • 皮袋:象征人的外表或虚妄。
  • :象征灵动与活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德山与临济两位大师的教导风格有何不同? A. 德山严厉,临济温和
    B. 德山隐秘,临济直接
    C. 德山无声,临济有声
    D. 二者完全相同

  2. “英灵衲子”指的是?
    A. 普通僧人
    B. 有灵性、有智慧的修行者
    C. 年轻的僧人
    D. 禅宗的创始人

答案

  1. B
  2.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无门关》:另一部探讨禅宗思想的经典作品。
  • 《心经》:阐述佛教核心思想的经典。

诗词对比

  • 比较释端裕和李白的《将进酒》,两者都强调了对人生的思考,前者更偏向于内心的修行,后者则更关注于人生的享乐与豪放。通过对比,可以看到不同文化背景下对人生的不同理解与表达。

相关搜索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浣溪沙六首 其三 浣溪沙 浣溪沙(次韵昌甫) 浣溪沙 赋白秋海棠 浣溪沙 其四 桐屋读书 浣溪沙三首 其二 浣溪沙三十八首 其八 浣溪沙·望江楼同鹃声晚眺,时将赴川 浣溪沙 水仙,赠逖生病中 浣溪沙·题安亭草阁填词图次石窗词翁韵二首 其一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社稷之臣 饮羊登垄 方字旁的字 石言 瘗开头的词语有哪些 玩笑 宿居 获知 冷嘲热骂 走笔成章 拌蒜加葱 单人旁的字 首字旁的字 靣字旁的字 包含逊的词语有哪些 生杀之权 龝字旁的字 妖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