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9 00:34:4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9 00:34:44
哭孔戡
洛阳谁不死,戡死闻长安。
我是知戡者,闻之涕泫然。
戡佐山东军,非义不可干。
拂衣向西来,其道直如弦。
从事得如此,人人以为难。
人言明明代,合置在朝端。
或望居谏司,有事戡必言。
或望居宪府,有邪戡必弹。
惜哉两不谐,没齿为闲官。
竟不得一日,謇謇立君前。
形骸随众人,敛葬北邙山。
平生刚肠内,直气归其间。
贤者为生民,生死悬在天。
谓天不爱人,胡为生其贤。
谓天果爱民,胡为夺其年。
茫茫元化中,谁执如此权。
洛阳城里谁能逃避死亡,戡的死讯传到了长安。我是知道戡的事情,听闻此事不禁泪流满面。戡曾在山东军中辅佐大将,非义之事不可插手。拂袖向西而行,那条路笔直得如同弦。做这份工作的人,人人都觉得难以做到。人们说“明明代”,应当放在朝廷之上。有人希望在谏官的位置上,有事就得劝谏戡;或希望在宪府,有邪恶的事就得弹劾戡。可惜两者都不和谐,终生只能做个闲官。竟然连一天的机会也没有,谦谦君子在君主面前站立。身形和众人一样,埋葬于北邙山。平生的刚肠在心中,正气归于此地。贤者为生民,生死都悬于天命。说天不爱人,为什么会生出贤者?说天果然爱民,为什么又要夺走他们的生命?茫茫的宇宙中,谁又掌握这样的权力?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的诗风以平易近人著称,常关心民生,表达对社会的批判和对政治的不满。
《哭孔戡》是白居易为同僚孔戡的死而作,表达了对其不幸命运的惋惜,以及对当时政治环境的无奈和对贤者遭遇的思考。
《哭孔戡》不仅是一首悼亡诗,更是对当时政治的深刻反思。白居易通过对好友的哀悼,折射出了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和对贤者命运的惋惜。诗中以“洛阳谁不死”开篇,立刻引入死亡这一沉重话题,接着通过对戡生平的回顾,展现其正直的品格与高尚的理想。戡的死让诗人感到无比伤痛,泪流满面,显示出诗人对朋友的深厚情谊以及对人间苦难的敏感。
在后文中,白居易通过对“明明代”的讽刺,直接指出了当时权力的腐败与不公。诗中提到的谏官与宪府角色,体现了对政治体制的深刻批判,尤其是贤者在权力游戏中的无奈。最后,白居易以哲理性的思考结束,质问“胡为生其贤”,引发读者对命运与天命的思考,表现出诗人对人世间深沉的关怀和思索。
整首诗以对好友的悼念为主线,深入探讨了贤者在动荡时代的悲剧命运,反映了诗人对社会政治的深刻批判,以及对人性与命运的思考。
《哭孔戡》的作者是谁?
A. 李白
B. 白居易
C. 杜甫
D. 王维
诗中提到的“明明代”指的是?
A. 一种诗体
B. 一个历史时期
C. 一种政治理想
D. 一种文学流派
诗中的“拂衣向西来”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归隐
B. 绝望
C. 奔赴理想
D. 追求自由
可以将《哭孔戡》与杜甫的《春望》进行对比,二者都表达了对社会动荡的忧虑,但白居易更多地侧重于个人情感的抒发,而杜甫则更具历史感和悲壮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