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词典

《哭孔戡》

时间: 2025-05-09 00:34:44

诗句

洛阳谁不死,戡死闻长安。

我是知戡者,闻之涕泫然。

戡佐山东军,非义不可干。

拂衣向西来,其道直如弦。

从事得如此,人人以为难。

人言明明代,合置在朝端。

或望居谏司,有事戡必言。

或望居宪府,有邪戡必弹。

惜哉两不谐,没齿为闲官。

竟不得一日,謇謇立君前。

形骸随众人,敛葬北邙山。

平生刚肠内,直气归其间。

贤者为生民,生死悬在天。

谓天不爱人,胡为生其贤。

谓天果爱民,胡为夺其年。

茫茫元化中,谁执如此权。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9 00:34:44

原文展示

哭孔戡
洛阳谁不死,戡死闻长安。
我是知戡者,闻之涕泫然。
戡佐山东军,非义不可干。
拂衣向西来,其道直如弦。
从事得如此,人人以为难。
人言明明代,合置在朝端。
或望居谏司,有事戡必言。
或望居宪府,有邪戡必弹。
惜哉两不谐,没齿为闲官。
竟不得一日,謇謇立君前。
形骸随众人,敛葬北邙山。
平生刚肠内,直气归其间。
贤者为生民,生死悬在天。
谓天不爱人,胡为生其贤。
谓天果爱民,胡为夺其年。
茫茫元化中,谁执如此权。

白话文翻译

洛阳城里谁能逃避死亡,戡的死讯传到了长安。我是知道戡的事情,听闻此事不禁泪流满面。戡曾在山东军中辅佐大将,非义之事不可插手。拂袖向西而行,那条路笔直得如同弦。做这份工作的人,人人都觉得难以做到。人们说“明明代”,应当放在朝廷之上。有人希望在谏官的位置上,有事就得劝谏戡;或希望在宪府,有邪恶的事就得弹劾戡。可惜两者都不和谐,终生只能做个闲官。竟然连一天的机会也没有,谦谦君子在君主面前站立。身形和众人一样,埋葬于北邙山。平生的刚肠在心中,正气归于此地。贤者为生民,生死都悬于天命。说天不爱人,为什么会生出贤者?说天果然爱民,为什么又要夺走他们的生命?茫茫的宇宙中,谁又掌握这样的权力?

注释

  • :指戡(kān),即为“戡乱”的意思,历史上指的是平定叛乱。
  • 涕泫然:泪水流下的样子,形容悲伤。
  • 拂衣:拂袖而去,表示不再留恋。
  • 谏司、宪府:古代官职,前者负责劝谏,后者负责弹劾。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的诗风以平易近人著称,常关心民生,表达对社会的批判和对政治的不满。

创作背景

《哭孔戡》是白居易为同僚孔戡的死而作,表达了对其不幸命运的惋惜,以及对当时政治环境的无奈和对贤者遭遇的思考。

诗歌鉴赏

《哭孔戡》不仅是一首悼亡诗,更是对当时政治的深刻反思。白居易通过对好友的哀悼,折射出了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和对贤者命运的惋惜。诗中以“洛阳谁不死”开篇,立刻引入死亡这一沉重话题,接着通过对戡生平的回顾,展现其正直的品格与高尚的理想。戡的死让诗人感到无比伤痛,泪流满面,显示出诗人对朋友的深厚情谊以及对人间苦难的敏感。

在后文中,白居易通过对“明明代”的讽刺,直接指出了当时权力的腐败与不公。诗中提到的谏官与宪府角色,体现了对政治体制的深刻批判,尤其是贤者在权力游戏中的无奈。最后,白居易以哲理性的思考结束,质问“胡为生其贤”,引发读者对命运与天命的思考,表现出诗人对人世间深沉的关怀和思索。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洛阳谁不死:引入主题,死亡是普遍的命运。
  • 戡死闻长安:戡的死讯传至长安,感叹之。
  • 我是知戡者:表明自己对戡的了解与情感。
  • 闻之涕泫然:悲痛不已,泪水流下。
  • 戡佐山东军,非义不可干:说明戡的正直与忠诚。
  • 拂衣向西来,其道直如弦:表达决心,走出不公之地。

修辞手法

  • 对仗:诗中使用了大量对仗工整的句子,增强了诗的音乐感。
  • 比喻:如“其道直如弦”,比喻道路的坚定与直接。

主题思想

整首诗以对好友的悼念为主线,深入探讨了贤者在动荡时代的悲剧命运,反映了诗人对社会政治的深刻批判,以及对人性与命运的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洛阳:象征着盛衰与消逝。
  • 北邙山:古代埋葬之地,象征死亡与归宿。
  • 贤者:代表道德与正义的象征。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哭孔戡》的作者是谁? A. 李白
    B. 白居易
    C. 杜甫
    D. 王维

  2. 诗中提到的“明明代”指的是? A. 一种诗体
    B. 一个历史时期
    C. 一种政治理想
    D. 一种文学流派

  3. 诗中的“拂衣向西来”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归隐
    B. 绝望
    C. 奔赴理想
    D. 追求自由

答案

  1. B
  2. C
  3.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白居易《琵琶行》
  • 杜甫《春望》

诗词对比

可以将《哭孔戡》与杜甫的《春望》进行对比,二者都表达了对社会动荡的忧虑,但白居易更多地侧重于个人情感的抒发,而杜甫则更具历史感和悲壮感。

参考资料

  • 《白居易全集》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歌研究》

相关诗句

相关查询

薝卜花盛开因赋四韵 立秋后一日池上杂兴 过枫桥寺 次韵吕浩然四首 前有一尊酒行 碧宇书兴 次韵酬新九江使君赵明达二诗仍送自制香饼白鸥波酒 其一 灯夕 盆橘 代书回寄杨伯虎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识微见远 菊的繁体字怎么写?菊字繁体书写技巧与笔画顺序详解 乚字旁的字 输倕 怆天呼地 事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蹡蹡 山容水态 土字加一笔常用字汇总_土字加笔画的汉字详解 贤媛 远洋 竖心旁的字 包含家的词语有哪些 还辙 拼音zi的汉字汇总_zi的常用字详解 艮字旁的字 载歌且舞 描写天气的四字词语大全_丰富天气表达的词汇 庙堂伟器 包含速的成语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