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7 13:02:5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13:02:50
读明道伊川学制
作者: 胡居仁 〔明代〕
孟轲没后道随亡,
教化真如一梦长。
不向心中求六德,
只来纸上耀三场。
先生欲扫千年陋,
后学那能一日忘。
愿得天心回古意,
更令斯世绍先王。
孟子死后,儒道随之消亡,
教化的真谛宛如一场漫长的梦。
不在心中追求六种美德,
只是在纸上炫耀三场考试的成绩。
老师想要扫除千年的陋习,
后来的学生又怎么能在一日之间忘却呢?
希望能够得到天意,回归古人的思想,
让这个时代能够继承先王的教诲。
作者介绍:
胡居仁,明代诗人,精通儒学,致力于教育与社会改革。他的诗作常表现出对古代文化的追求和对时政的关注。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明代,社会变革频繁,儒学面临着新的挑战。胡居仁通过诗歌表达了对教育和文化传承的期望,展现了对古代思想的向往。
《读明道伊川学制》是一首反映教育理念和文化传承的诗作。诗中以孟子为引子,指出教育的价值和方向。首句提到“孟轲没后道随亡”,强调了儒家思想在历史长河中的重要性与脆弱性,接着以“教化真如一梦长”表达了对现实教育的失望与惋惜。诗人认为,如果教育只是在纸上炫耀而不深入人心,那么所追求的“六德”便无从谈起。
而“先生欲扫千年陋,后学那能一日忘”则反映了诗人对教育者的期待和对学生的理解,强调了文化传承的艰难与重要。最后一句“愿得天心回古意”更是表达了对古代智慧的渴望,体现了对未来教育的美好愿景。
整首诗通过对比古今,表达了作者对当前教育现状的不满和对传统文化的渴望,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文化深度。通过简洁的语言和强烈的情感,胡居仁传达了对教育与道德重建的迫切期盼。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诗歌表达了对传统儒家思想的追思与对现代教育现状的批判,强调了教育的真正价值应在于德行的内化,而非表面的学术成就。
诗词测试:
孟轲在诗中象征着什么?
诗中提到的“六德”不包括以下哪一项?
诗人希望教育应回归于哪种思想?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可以将《读明道伊川学制》与《登高》进行对比。《登高》表达了对人生无常的感慨,而《读明道伊川学制》则聚焦于教育与文化传承。两者都通过意象的描绘展现了对理想的追求与现实的失落,但主题上侧重点不同。前者更多地体现了个人情感,后者则强调社会责任与教育的价值。
推荐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