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词典

《读明道伊川学制》

时间: 2025-04-27 13:02:50

诗句

孟轲没后道随亡,教化真如一梦长。

不向心中求六德,只来纸上耀三场。

先生欲扫千年陋,后学那能一日忘。

愿得天心回古意,更令斯世绍先王。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13:02:50

原文展示

读明道伊川学制
作者: 胡居仁 〔明代〕

孟轲没后道随亡,
教化真如一梦长。
不向心中求六德,
只来纸上耀三场。
先生欲扫千年陋,
后学那能一日忘。
愿得天心回古意,
更令斯世绍先王。

白话文翻译

孟子死后,儒道随之消亡,
教化的真谛宛如一场漫长的梦。
不在心中追求六种美德,
只是在纸上炫耀三场考试的成绩。
老师想要扫除千年的陋习,
后来的学生又怎么能在一日之间忘却呢?
希望能够得到天意,回归古人的思想,
让这个时代能够继承先王的教诲。

注释

  • 孟轲:即孟子,战国时期的大思想家、教育家,儒家代表人物之一。
  • 六德:指儒家所提倡的仁、义、礼、智、信、和等德行。
  • 三场:可能指科举考试中的三次,象征表面上的学术成就。
  • 先生:指教育者或古代的贤者。
  • 千年陋:指流传已久的陋习或错误的教育观念。
  • 天心:指上天的意志或自然法则。
  • 绍先王:指继承先王的治国理念与道德教化。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胡居仁,明代诗人,精通儒学,致力于教育与社会改革。他的诗作常表现出对古代文化的追求和对时政的关注。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明代,社会变革频繁,儒学面临着新的挑战。胡居仁通过诗歌表达了对教育和文化传承的期望,展现了对古代思想的向往。

诗歌鉴赏

《读明道伊川学制》是一首反映教育理念和文化传承的诗作。诗中以孟子为引子,指出教育的价值和方向。首句提到“孟轲没后道随亡”,强调了儒家思想在历史长河中的重要性与脆弱性,接着以“教化真如一梦长”表达了对现实教育的失望与惋惜。诗人认为,如果教育只是在纸上炫耀而不深入人心,那么所追求的“六德”便无从谈起。

而“先生欲扫千年陋,后学那能一日忘”则反映了诗人对教育者的期待和对学生的理解,强调了文化传承的艰难与重要。最后一句“愿得天心回古意”更是表达了对古代智慧的渴望,体现了对未来教育的美好愿景。

整首诗通过对比古今,表达了作者对当前教育现状的不满和对传统文化的渴望,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文化深度。通过简洁的语言和强烈的情感,胡居仁传达了对教育与道德重建的迫切期盼。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1. 孟轲没后道随亡:指孟子的去世使得儒道思想逐渐衰落,反映了历史的变迁。
    2. 教化真如一梦长:教育与教化如梦般遥远,意味着现实中难以实现理想。
    3. 不向心中求六德:如果不在内心追求真正的德行,外在的表现就无意义。
    4. 只来纸上耀三场:只重视书本知识与考试成绩,缺乏实践和内心的真实修养。
    5. 先生欲扫千年陋:老师想要清除传统的陋习,表现了教育者的责任感。
    6. 后学那能一日忘:学生们根深蒂固的思想观念,难以在短时间内改变。
    7. 愿得天心回古意:希望能够顺应天意,回归古代的教育理念。
    8. 更令斯世绍先王:希望这个时代能够继承先王的治国理政之道。
  • 修辞手法

    • 对比:古今对比,强调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 比喻:将教育比作梦,暗示其虚幻和不现实。
    • 排比:通过对理想与现实的对照,增强诗歌的情感表达。
  • 主题思想
    诗歌表达了对传统儒家思想的追思与对现代教育现状的批判,强调了教育的真正价值应在于德行的内化,而非表面的学术成就。

意象分析

  • 孟轲:象征着儒家思想的代表,教育的理想。
  • 六德:代表儒家的道德标准,强调内心修养。
  • 三场:象征着科举考试,反映出对学术的表面追求。
  • 千年陋:象征着历史上遗留的教育缺陷和文化弊端。
  • 天心:象征着理想的教育与道德方向。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孟轲在诗中象征着什么?

    • A. 道教
    • B. 儒家思想
    • C. 佛教
    • D. 法家
  2. 诗中提到的“六德”不包括以下哪一项?

    • A. 仁
    • B. 义
    • C. 知
    • D. 财
  3. 诗人希望教育应回归于哪种思想?

    • A. 现代化
    • B. 古代思想
    • C. 西方文化
    • D. 民间信仰

答案

  1. B
  2. D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登高》 李白
  • 《春江花月夜》 张若虚
  • 《静夜思》 李白

诗词对比: 可以将《读明道伊川学制》与《登高》进行对比。《登高》表达了对人生无常的感慨,而《读明道伊川学制》则聚焦于教育与文化传承。两者都通过意象的描绘展现了对理想的追求与现实的失落,但主题上侧重点不同。前者更多地体现了个人情感,后者则强调社会责任与教育的价值。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明代诗人研究》
  • 《儒家教育思想与现代教育》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相关搜索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孟君别后相续寄书,作此酬之 侍宴赋得归雁 柳枝词十首 其九 游方山宿李道士房 送许郎中歙州判官兼黟县 送彭秀才南游 又题白鹭洲江鸥送陈君 奉和宫傅相公怀旧见寄四十韵 翰林游舍人清明日入院中途见过余明日…因寄游君 奉和御制暑中书怀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畏爱 秃宝盖的字 拔山超海 不近道理 侦知 三凤 川字旁的字 巧上加巧 袖开头的词语有哪些 有所恃而不恐 呴呕 无庸置疑 包含在的成语 乚字旁的字 山字旁的字 捻色 卤字旁的字 融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