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11:00:5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11:00:55
登高丘而望远海,
六鳌骨已霜,
三山流安在?
扶桑半摧折,
白日沉光彩。
银台金阙如梦中,
秦皇汉武空相待。
精卫费木石,
鼋鼍无所凭。
君不见骊山茂陵尽灰灭,
牧羊之子来攀登。
盗贼劫宝玉,
精灵竟何能。
穷兵黩武今如此,
鼎湖飞龙安可乘?
我登上高丘眺望远海,六鳌山的骨骼已被霜冻覆盖,三山现在又在哪里呢?扶桑树一半被摧折,白日的光彩也渐渐沉落。银台金阙如梦幻般虚无,秦皇汉武却在空中等待着。精卫鸟费尽心力去衔木石,却无所依凭;你难道没有看到骊山和茂陵都已化为灰烬,牧羊的孩子仍在攀登?盗贼抢夺宝玉,而精灵又能做些什么?如今穷兵黩武的局势如此,鼎湖的飞龙又怎么能够乘坐呢?
作者介绍: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唐代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以豪放、奔放的个性和非凡的才华著称。他的诗歌多描绘自然景观、抒发个人情感,语言瑰丽,意象新颖。
创作背景:本诗写作于李白晚年,正值社会动荡、战乱频繁的时期,诗人在高处俯瞰,感慨历史的沧桑与个人的无奈。诗中反映了对历史的沉思、对权力的讽刺以及对人生的感慨。
《登高丘而望远》是一首充满哲思的诗,李白以高远的视角观察历史与现实,表达了他对权力与成就的思考。诗中开篇便以“高丘”引入,象征着诗人心灵的拔高与境界的提升。接着通过对六鳌、扶桑、秦皇汉武等意象的描绘,表达了对历史过往的深刻反思。在他看来,这些曾经辉煌的成就如今已变得苍白无力,体现出一种历史的无情与个体的渺小。
李白在诗中使用了丰富的历史典故与神话元素,既有对古代帝王的讽刺,又有对自然力量的敬畏,生动地展现出他对人世间浮华的冷静与透彻的理解。尤其是最后几句,诗人对当时社会动荡的无奈感慨,流露出对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与无力感,形成了强烈的情感共鸣。整首诗在语言上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使得诗歌不仅在内容上充满哲理,同时在形式上也具备了极高的艺术性。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本诗通过历史的沉思,表达了对个人理想与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揭示了历史的无情与人生的无奈,体现了李白对生命的思考与对未来的忧虑。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的“六鳌”指的是:
A. 一座山
B. 一种动物
C. 一种植物
D. 一位历史人物
“扶桑半摧折”中的“扶桑”象征:
A. 努力
B. 光明与希望
C. 暴力与战争
D. 失落与悲伤
诗人对历史的态度是:
A. 感慨与失望
B. 骄傲与自豪
C. 无所谓
D. 愤怒与反抗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李白与杜甫的《登高》均以“登高”为主题,但李白的诗更倾向于个人情感的抒发与哲理的探讨,而杜甫则更关注社会现实与民生疾苦,形成鲜明对比。
以上内容为《登高丘而望远》的详细解析,旨在帮助您更好地理解这首古诗的内涵与艺术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