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13:37:1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13:37:17
梅尧臣的《读永叔集古录目》原文如下:
古史书不足,磨璞镌美辞。
周宣石鼓文已缺,秦政峄山字苦隳。
西汉都无半画在,黄初而上犹得窥。
下及隋唐莫可数,奇言伟迹恐所遗。
信都力黏大小轴,集十为秩仍第之。
随目证讹甲癸推,青编是非皆究知。
有益於古今不疑,碑虽灭绝事弗移。
後人览录尚若披,信都用意无穷期。
天灰地烬乃终毕,信都信都名愈出。
这首诗表达了古史书籍的匮乏,尽管我们努力去雕琢和修饰文字,仍然难以完整地传承古代的精华。周朝的石鼓文已经残缺,秦朝的峄山铭文也遭受损坏。西汉时期几乎没有可以见到的文字,而黄初年间的文物依然可以窥见一些踪迹。到隋唐时期,许多奇特的言辞和伟大的事迹都可能已被遗忘。即使在信都(今北京)能勉强拼凑出大小的轴卷,仍然是十篇汇集成册,分类之后的结果。我们在翻阅古籍时,能够辨别其中的错误与真伪,青皮的书籍中是非曲直也能探究得知。这些都是对古今有益的知识,尽管碑文早已消逝,但历史的事实并不会因此而改变。后人阅读这些记录,仿佛是在翻开一页历史,信都的记载意蕴深远,令人无限期许。即使天灰地烬,最终一切都将结束,信都的名声却愈加显赫。
作者介绍:梅尧臣(1002年-1060年),字圣俞,号梅溪,晚号梅村,是北宋时期著名的诗人,兼擅词赋,尤以古诗闻名。他的诗风清新自然,擅长借古喻今,表达了对历史的深刻思考。
创作背景:这首诗写于梅尧臣对古籍的阅读与思考之际,反映了他对古代文化传承与历史遗迹的关注,以及对文献缺失的深切忧虑。其创作背景是宋代,社会政治动荡,历史文化面临危机与遗失。
梅尧臣的《读永叔集古录目》以其深邃的历史感和对文化的珍视,展现了古代文献的重要性及其流传的艰难。诗中开篇便指出古史书的稀缺,显示出对古代文化的渴望与追求。接着,通过对周、秦、西汉及隋唐历史文献的评述,表达了对这些古代文化遗产在历史长河中逐渐消逝的惋惜。这种对历史的深情回顾,体现了梅尧臣作为诗人对文化传承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他在诗中提到“信都力黏大小轴”,暗示了古籍整理的艰辛与细致,这种细致的态度使得后人能够从中窥见古代的华丽与智慧。同时,“碑虽灭绝事弗移”更是强调了历史事实的恒久性,尽管物质的遗存可能会消亡,但真理与智慧却永恒存在。这一观点在今天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提醒我们珍视文化遗产,继承与发扬古代智慧。
整首诗以“信都”作为结尾,强调了文化的持续性与重要性,表达了对未来的美好期望。梅尧臣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展现了诗歌的艺术魅力与历史深度。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诗词测试:
以下哪个短语最能体现古代文化的重要性?
A. 磨璞镌美辞
B. 碑虽灭绝事弗移
C. 天灰地烬乃终毕
“信都”在诗中象征什么?
A. 一个城市
B. 文化的传承
C. 物质的财富
诗中提到的“周宣石鼓文”代表什么?
A. 石碑
B. 书籍
C. 古代遗址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