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21:39:4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21:39:49
和谒孔子庙(一作李百药诗)
作者: 刘斌 〔唐代〕
性与虽天纵,主世乃无由。
何言泰山毁,空惊逝水流。
及门思往烈,入室想前修。
寂寞荒阶暮,摧残古木秋。
遗风暧如此,聊以慰蒸求。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孔子庙的追思与感慨。虽然人的性情和才能是天生的,但在现实社会中却难以施展。何必提及泰山的崩毁,只是徒然惊叹于流水的逝去。走到庙门前,思念那往日的伟业,走进庙内,想起前人的修养。夕阳西下,庙前荒凉的阶梯显得格外寂寞,秋风中,古老的树木也在悄然凋零。遗留下来的风范如此温暖,只能稍稍安慰我对理想的追求。
孔子,春秋时期的伟大思想家和教育家,创立了儒家学派。他的思想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诗中提及孔子庙,意在表达对孔子及其思想的敬仰和追思。
刘斌,唐代诗人,生活在一个文化繁荣的时代。他的诗风以清新见长,常常表达对古代先贤的敬仰与思考。
此诗创作于唐代,时代背景是对孔子及儒家思想的重视,诗人希望通过对孔子庙的参访,寄托对理想人格的追求与思考。
《和谒孔子庙》是一首充满哲理的诗作。诗人在孔子庙前,感受到了一种时光的流逝和历史的沧桑。诗的开篇就引入了“性与虽天纵”的思想,表达了对人与生俱来的才能与现实之间的落差感。接着,通过对泰山毁灭的感慨,诗人将注意力引向了时间的流逝,暗示着无论多么伟大的事物终将消逝,留下的只是空灵的感叹。
“及门思往烈,入室想前修”两句,诗人通过走进庙宇,回忆起历史上的伟大人物,借此表达对理想人格的向往与追求。诗的最后几句,描绘了庙前荒凉的景象,古木凋零,夕阳西下,增添了几分寂寥与哀伤。尽管如此,遗留下来的孔子风范仍然给予了诗人某种精神上的安慰,这种对理想的追求与现实的对比,使整首诗充满了深沉的哲思。
整首诗通过对孔子庙的参拜,表达了对理想人格的追求与历史的沉思,同时也反映了现实的无奈与时光的流逝。
诗中提到的“性与”指的是什么?
“何言泰山毁”中,泰山的崩毁象征着什么?
诗人走到孔子庙前的心情是怎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