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更新时间:2025-05-10 08:45:28
原文展示:
鸣鞘电过晓闱静。敛龙旂风定。凤楼远出霏烟,闻笑语中天迥。清光近。欢声竟。鸳鸯集仙花斗影。更闻席曲瑶山,升瑞日春宫永。
白话文翻译:
晨曦中,鸣响的剑鞘在静谧的考场上划过。收起龙旗,微风已经平静。远处的凤楼上,烟雾缭绕,传来笑语声,仿佛在天际回响。清晨的光辉近在咫尺,欢声笑语渐渐回荡。鸳鸯聚集在仙花旁,影子在斗争中交错。更有那美妙的乐曲自瑶山传来,瑞日初升,春宫的美好永恒。
注释:
- 鸣鞘:剑鞘发出的声响,象征着清晨的警觉和活力。
- 电过晓闱静:形容声音如电闪般迅速,穿过安静的考场(晓闱)。
- 敛龙旂:收起龙形的旗帜,象征着风平浪静。
- 凤楼:传说中的高楼,象征着美好的事物。
- 清光近:清晨的光辉即将照临。
- 鸳鸯:象征着美好的爱情和和谐。
- 瑶山:传说中的美山,代表美丽的地方。
典故解析:
- 凤楼:与古代传说中的凤凰有关,象征高贵和美好。
- 鸳鸯:常用来代表夫妻或恋人,寓意爱情的美好。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张先(生卒年不详),字子华,号天池,南宋时期的词人,以其清新、细腻的风格著称。张先的作品常常描绘自然景物和人情世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创作背景:
《双韵子》是张先在南宋时期所作,正值社会动荡与文化繁荣并存的时代。诗人通过此词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爱情的赞美。
诗歌鉴赏:
此词以清晨的宁静和乐声的欢愉为背景,展现了一个生机勃勃的春日场景。开头几句描绘了清晨的气氛,鸣鞘的声响与晨曦相映,给人一种紧张而又期待的感觉。随着诗句的深入,描绘出更为细腻的景象,如凤楼的远影和笑语的回响,似乎在传递着一份幸福的氛围。而鸳鸯与仙花的结合,进一步深化了爱情的主题,展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整首词通过细腻的意象和生动的描绘,传达出一种美好的愿望和对生活的热爱。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鸣鞘电过晓闱静:描绘了清晨的安静与剑鞘声的响亮,暗示着时光的流逝。
- 敛龙旂风定:象征着平静的局面,龙旗的收起暗示着不再战斗。
- 凤楼远出霏烟:远处的凤楼与烟雾相映,展现了美丽的景色。
- 闻笑语中天迥:传来欢声笑语,仿佛在天际回荡,增添了生气与活力。
- 清光近:清晨的光辉逐渐接近,象征着新的开始。
- 欢声竟:欢笑声在空中回荡,营造出一种欢乐的氛围。
- 鸳鸯集仙花斗影:鸳鸯聚集在花丛中,影子交错,象征着美好的爱情。
- 更闻席曲瑶山:美妙的乐曲从瑶山传来,增添了诗的意境。
- 升瑞日春宫永:瑞日升起,象征着永恒的春天与美好生活。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晨光与瑞日相提并论,寓意美好的未来。
- 拟人:描绘笑语在空中回响,赋予声音以生命。
- 对仗:诗句中对仗工整,增强了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词表达了对春天的赞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对爱情的珍视。通过细腻的描绘和丰富的意象,展现了人们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晨光:象征新的开始与希望。
- 凤楼:代表美好的理想与追求。
- 鸳鸯:象征爱情与和谐。
- 瑶山:象征美丽与宁静的环境。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鸣鞘”指的是什么?
- A) 刀剑的声音
- B) 笔的声音
- C) 笛声
- 答案:A
-
“凤楼”在诗中象征着什么?
- A) 高贵与美好
- B) 战斗
- C) 贫穷
- 答案:A
-
诗中提到的“鸳鸯”象征着什么?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 张先《双韵子》与李清照《如梦令》:两者都描绘了美好的自然景象和情感,但张先偏重于春天的生机,而李清照则多了一份思念与感伤。
参考资料: